鲁迅的《呐喊》极具张力,五四运动将矛头直指中国的旧制度和旧文化,但是却只令少数的知识分子思想上进一步解放,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的影响还是聊胜于无。
而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写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后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囔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他看到了当时沉睡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的人们,他们被困在了封建糟粕的牢笼之中,难以逃脱。于是鲁迅决定写下《呐喊》,以此唤醒人们。但鲁迅先生那妙手回春的笔法虽然唤醒了许多沉睡的人民,但是民族的劣根性仍是使一些顽根残留,到了当今,先生已不在,而劣根仍亟待治愈,我们不能期待下一个英雄,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上帝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可能也是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