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了上午的监考,在办公室里刚坐下歇一会,突然看见我们班排队的队伍里一条白色的牛仔裤在校服中间格外显眼
我赶紧冲到人堆里,把她叫了出来
“怎么回事?为什么今天没有穿校服裤子?”
“我穿校服裤子,腿上痒”只听他小声的回答
“那你有没有想过不穿校服裤子的后果?”
他不说话
“你并没有提前告知我,而且现在你这样穿裤子去食堂吃饭班级会被扣分”
我以为是小女生爱美,让他打电话送校服裤子,他也没说什么,就打了电话
电话里,家长仍在替他解释,是家长自己要让他穿,牛仔裤
联系完家长,赶紧又让他去餐厅吃饭
2
大概40分钟,家长来了
当我看到家长跟着去喊这女孩出来,结果这女孩看到了家长,仿佛看到了救星
“我不穿”
说着用手重力推开父母递过来的校服裤子
家长就在旁边哄她,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实在忍不住了
“你在干什么?”我大声呵斥了一声
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结果到办公室以后,这女孩更加嚣张了
“我就是不穿,穿上痒死了”
“请注意你的态度”
“我态度怎么了?不可以说自己的想法吗?”
“你可以说,但是请注意你的音量和动作”
我开始跟家长梳理这一事实,像这种情况也没有告知老师,自己无视校规校纪私自做过做决定,班级荣誉也会受损。结果我没说几句,她就又开始大声插话
“影响班级扣分。那我就不吃饭了”
拿不吃饭来威胁再次把我愤怒的情绪顶向了高潮
“你下午是不是不想考试了?”我开始拿我的权威去压制他
当我重复了几遍,他终于平静了下来
妈妈也在旁边劝她,老师是为你好
这时候女孩也绷不住了,在旁边哭了起来,但是看到这种哭,我其实还是生气的,但是语言也平静了许多
3.
女孩还是不能接受穿校服裤子,在平静的前提下,母亲一直在劝他,就剩最后半天了,穿上算了,多次劝说无果,仍不愿意穿
面对这样的情景,一方面不想让他影响下午的考试,另外一方面似乎看到了比牛仔裤更严重的心理
“带你两年了,你今天的态度让老师很失望”
当我说完女孩的妈妈催着女孩道歉,但是这种道歉赶不走我心中的阴郁
说完我就退了一步,换一个跟校服裤子颜色差不多的深色裤子吧
这时妈妈又折回去找裤子
还没等我开口,妈妈对女儿说
“你回教室吧”
我以为他让女儿回教室会跟我说两句,或者我跟他说两句,结果给女儿推进教室之后,径直走了
4
从白色牛仔裤的肆无忌惮到女孩的飞扬跋语到家长的护短偏疼,心里充满了失落,趴在桌子上思考复盘
双方都有问题,也许女孩的问题格外大一些,但是作为老师,我是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这些愤怒又折射出我怎样的心理和教育方式,想着这些有失落不甘和委屈,进而辐射对整个班级的感受,到最后了,居然出现这样的事情
5.
教育不是一场场完美无缺的胜利,而是一次次在混乱中寻找理解与成长的旅程。我面对面对的不只是一条白色牛仔裤,更是青春期自我表达的困惑、家庭教育的边界模糊、以及规则与个性间的永恒张力。每一次冲突都像是敲在教室墙上的回声,提醒我们教育者的权威并非源于制服本身,而是来自你坚持原则却不失温度的态度,来自我面对误解后依然选择沟通的勇气。此刻的疲惫与反思,正是教育最真实的底色。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你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