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到这三个字是不是会想到三字经,但是给他详细解释的人却是孟子。孟子在解释性本善的时候提到了四端,四端就是儒家学术中说到的仁,这四端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但是什么是四端?先说说恻隐之心,恻隐是什么?我们从字面和自行理解恻隐,恻他有一个立刀旁,所以我认为是用这个刀杀一个生命,而又有一个竖心旁也就是你心里的变化,所以恻隐的意思就是,你看到了一个生命即将被杀,而你的心中有一种为这个生命担忧和为着生命伤感的心理,就比如你看见了一个猪,他就要被杀了,你心里肯定会有不舒服的地方。这便是恻隐之心。 而羞恶是什么意思?羞恶我认为非常好理解,就是你干了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你的心中肯定会有自责的感觉,而羞恶便是你心中的这些自责的感觉。再说说恭敬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就更好理解了,就比如你见到了一些比你伟大,有仁心的人,你心中自然而然萌发出的那种恭敬,便是这里所说的恭敬,而恭敬在这里面还有一种意思,那就是辞让的意思,比如说你见到了一些比你伟大,或者需要你帮助的人,假如你们在分吃一个食物,你会主动地把多的那一份给他们,这也是恭敬的意思。而最后一个就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也可以理解为你辨别一个东西的能力,比如说你看见了地上有100块钱,你是捡起来好呢,还是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或者还给他的主人呢?这便是是非之心。而如果把这四个心再拓展一下就会变成仁、义、礼、智这四个字。人是恻隐之心的拓展,义是羞恶之心的拓展,礼是恭敬之心的拓展,智是非之心的拓展。恻隐之心为什么会变成仁,因为它从你的本能层面变成了思考的层面,而羞恶为什么会变成义,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你对你的朋友做了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你的心中就会有羞恶之心,但是正是这些羞恶之心让你有了仁义的一面,因为如果你不做这些不仁不义的事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仁义,而恭敬之心为什么会变成礼,在古代里的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鞠躬啊,行礼啊,但是这是外在的表现,礼这种东西就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有了恭敬的心,你才会对别人行礼,而在今天假如我们见到了王校长,如果从恭敬之心的层面来说,你只是内心对他非常的恭敬但是在表面上你可能只是从他身边走过,但是如果你拥有了礼,你就会对王校长打招呼。这就是从恭敬之心发展到了礼的层面,但是你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最后就是是非之心为什么会变成智,是非之心,也是你天生就拥有的,你天生就拥有的辨别能力,而如果你发展这项能力就会变成独立的思考者,不光是思考一件事物的对错,更是要思考你的人心。这便是智。表面上看着这个过渡过程好像区别并不是特别大,但是这是从人的内在发展到外在的过程。
孟子说这四种心你天生就有,并不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但是虽然每个人天生都有这种心,但是如果你干的坏事太多你的这些人心就会被你的这些恶意所磨灭。所以孟子还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保留的这些东西,你就会一直拥有他们,但是如果你不在意他们,你就会失去他们。最后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不仁不义的人。但是如果你保留他们就会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