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既是驱赶迷茫的武器,也是摆脱平庸的良药。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放在任何地方的书,它们都毫无怨言地默默守候,随时等待着你的翻阅。只要你打开它,它就会稳定地向你输出信息、知识和爱。
季羡林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当下,读书的好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坚持长期读书的人,却有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用一本书来证明,读书不仅有用,而且可以改变命运!
作家周晓枫说:"写作,是一个人做梦的能力。"套用这句话:阅读,是一个人做梦的过程。阅读,亦是实现梦想的驱动力。
米兰·昆德拉说:"书是一个暗号,人类中的某一些靠这样的暗号从茫茫人海中认出对方。”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你阅读,当你遇见一本令自己恍然大悟的好书时,你会有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如醉方醒般的顿悟…甚至是终身难忘的记忆!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那怕两全其美的事儿也是十分罕见的。然而,有一件事情是个例外,就是长期坚持阅读。
米兰·昆德拉还有句名言:"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其实,阅读是另外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杨绛说:“迷茫,来之于读书太少,烦恼太多”。而平庸源于你知识匮乏。作者马克出生在一个“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认知的家庭,但读书这件醒事让他不再迷茫,重而改变了他的命运,不再平庸。
为什么读书?古人告诉我们答案了。神童汪洙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读书高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而是说生而为人,不管你出生书香门第,还是寒门子弟,都应立大志,以入仕报国为己任,即我们学生时代做的事。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愚”。当我们毕业踏入社会,会发现我们所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这时会有困惑,可能找不到一个答案,也可能找到多个答案,前者让你囿于所学知识,后者让你让你无法择优,我们往往是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这个时候能医治困惑的就是读更多的书寻找答案,以书医书之问?
苏轼诗云:“粗僧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告诉我们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时你怎么办?躺平呢还是放弃呢?这时就要有弹性心态,紫衣达贵可,粗布裹身亦可,虽食不果腹,但依然不失儒雅气质,允许自己做自己,对灵魂保持真诚。历史上的陶渊明,竹林七贤,苏东坡都是这样的人,本书作者亦是。上面三段话也可以说读书的三重境界。
一点感悟:快节奏生活与碎片化娱乐挤压阅读空间,人们沉迷即时快感,忽视经典中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托尔斯泰的作品本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载体,能滋养心灵、启迪思考,却因需深度沉浸而被冷落。
经典是文化瑰宝与精神火种,无人阅读意味着文化传承链条面临断裂。这不仅是文学的遗憾,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损失。唯有重拾对经典阅读的重视,主动探寻其价值,社会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才能让经典不被时代遗忘,持续照亮精神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