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以为每个家庭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经历的不好感觉大家都会有,长大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个母亲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母亲的爱也是各不相同的。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5岁小朋友的妈妈了,我时常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尽量的去理解当时我妈妈的一些行为,却也总是迷惑:
为什么妈妈总爱把我的所有缺点都详细的跟街坊邻居们说,把我所有的糗事也都跟别人说,我觉得我就像是没有穿衣服的犯人被人审视,被人指责。直到现在我都不想回家,我害怕别人看我的眼神,就像是告诉我,你以前什么样我都知道。
为什么家务都要有我来承担,我明明有个哥哥,而他只需要坐在那里指挥我做事情?
为什么要我放弃考上的二中去上有奖励的三中,来为家里节省开支,而哥哥却可以花钱买到一中去上学?
我不懂也不明白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区别对待?这些由妈妈带给我的伤害,让我痛苦不已,只想要逃离,似乎逃离了那个家庭我就解脱了,似乎离得远了,我就摆脱这种痛苦。
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种由妈妈带来的伤害,压抑的感受,让我自己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是矛盾重重,跟儿子的关系成了我目前的头等大事。
《原生母爱》一书中指出:只有解决好“妈妈”这一心理问题,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从而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作者李南玉是一位家庭咨询大师,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是德国奥登堡大学的心理学博士,30多年来共进行了3万多次咨询,拥有治愈母爱创伤的超能力
但这本书不是为了进行“因为她是妈妈,所以要体谅她”这样的无力说教,作者给出了具体可执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回顾梳理与妈妈的关系,重新书写家庭故事。
分析自身的依恋人格特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妈妈”的形象,有了妈妈的支持,内心的根基才会牢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坚信自己有后援力量,有一种我不可能轻易倒下的强大信念,因此,有妈妈支持的亲子关系,未来将会成为孩子与人交往的根基。
然而,并非每个妈妈都是完美的妈妈,我们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妈妈的影响,因此在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人就会留下心理创伤,从而导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焦虑,易怒的倾向,甚至影响到婚姻生活以及下一代的关系,以致恶性循环。
所以当现在的关系遇到挑战的时候,不妨回顾儿时的依恋关系,从依恋关系中寻找原因,厘清恩怨,借此修复关系。
那如何知晓自己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呢?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拥有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自尊、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为使孩子能与其他的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父母应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循序渐进地使孩子自立、自强。焦虑型依恋人格与安全型依恋人格完全不同。一般来说焦虑型依恋人格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其二是由于妈妈的爱并非始终如一导致孩子对妈妈“又爱又恨”,形成极为矛盾的抵抗型依恋;其三是由于母亲的残酷虐待导致的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关系中孩子
由此我们看到跟妈妈的依恋关系有四种,安全型依恋关系,回避型依恋关系,抵抗型依恋关系和混乱型依恋关系。 这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我们能过了解到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依恋人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目前的关系不和谐,还能够反观自己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重新梳理来自妈妈的影响。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妈妈也是有缺点的,所以妈妈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爱存在问题。
第二,停止折磨自己。明确的告诉父母,自己曾因父母受到过的严重伤害。只有表达出来,才能真正的摆脱长期萦绕内心的负面声音。
第三,意义转换法。我们在跟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有时候感到非常累。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我去妈妈家,吃个零食水果,我妈妈总说我要管住自己的嘴,我挺不开心的。后来我这样想:妈妈担心我跟她一样,得上糖尿病,所以啰嗦了一点,这样一来“控制欲很强得妈妈”变成了一位,”对我的健康极富责任心的好妈妈“
第四,打破思维定式。在跟妈妈的相处过程中,有时候她太罗嗦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除了激烈的争执,我们还可以制作“讨厌清单”。也就是说妈妈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争执,离开现场,把对方做的令人讨厌的事情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内容我了解到自己原来是抵抗型依恋人格,所以常常记起关于妈妈的负面故事,有很多的消极记忆。但是我性格中有一面是我没有发现的,虽然我受伤,哀怨,心痛,但我离不开父母,我仍然期待他们能够看到我,仍然希望他们给我肯定。这种方法在我过年的时候用了一下,我跟妈妈说以前的事情的时候,妈妈会不好意思。而她再次说我的时候,我的不争执,也开始让她觉得不好意思了,她开始向我解释,为啥要那样做的原因。我们之间相处的和谐多了。
重新理解妈妈与母爱
真正富有的人拥有这样的妈妈——给予孩子充足且及时的爱与关怀,能够支持鼓励孩子健康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这样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妈妈的影响可能会让我们痛苦一生,比如妈妈经常说爸爸不好,所以我们从小讨厌爸爸;妈妈从来都没有照顾过我,所以心里强烈需要妈妈的爱;妈妈什么都要替我安排,痛苦不堪;妈妈总是偏心哥哥,难道我不是亲生的吗?
我们挑其中的一种妈妈,接下来一起看看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妈妈,那时您为什么只对我那样呢?对弟弟妹妹就不一样。我当时可失落了。”
“什么呀?我对你们几个都是一样的。我从没有偏心过。”
“您那时每天都只责备我。”
“你是最大的孩子,当然得让着弟弟妹妹了。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呢?”
虽然我们长大了,但是对小时候的事情还是耿耿于怀,对妈妈的行为不能理解,因此我们主动询问,而答案仍然不能解惑。妈妈并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区别对待了孩子。
我们称这类妈妈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为什么妈妈区别对待了却不自知呢?先来了解下妈妈这么做的原因,这类妈妈会在众多的孩子中选择最弱小的存在,或者选择自己最依赖的存在,去倾注自己所有的爱或发泄自己的情感。而这个被选中的孩子就是家庭的牺牲品。
尤其是当家庭中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妈妈会将自己的不安转嫁到某个孩子身上,将这个孩子描述成”问题儿童“,并且企图借助孩子来转移丈夫的视线,或将感情投射到那个最弱小的孩子身上,以此来解决矛盾。
事实上,这个孩子就是妈妈想要回避,想要忘记的自己的曾今的模样,因为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讨厌的模样后,便会疯狂的讨厌那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男轻女“的家庭。
所以我们知道了无论是被重视的孩子,还是被忽略的孩子,都一样的不幸福,父母的偏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妈妈牢牢掌控了他的生活,根本没有自由的选择,产生被束缚的痛苦,一辈子都要按照妈妈的意愿生活,其实也是很痛苦的。
而被而没有别偏爱的孩子会产生被伤害的意识,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妈妈的关注与关怀。但与被偏爱的孩子相比,实际上虽然没有得到关注,但是也没有被束缚的感受,而且还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想要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维持良好的关系该怎么做呢?
第一,思考“我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享受幸福”“我怎样做,才能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好呢?”跟自己说:“我能行”“我是很优秀的人”
第二,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然后将自己想要实现的事情具体写下来,记录自己内心深处最恳切,最具体的心愿,放在显眼的地方。用”要做……,可以做……“积极追求型语句。
第三,使用积极的话语对自己说“我很特别”内心有一种笃定。
了解了被区别对待的孩子都是一样的痛苦,我心中也渐渐理解了哥哥的处境,对待妈妈也没有那么多的执念了,甚至我开始庆幸,我不是被选中的孩子,这让我心里放下了对妈妈的成见,多了些理解,不妨思考下如何让自己过的更幸福。
积极的治愈人生
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依恋人格,了解了自己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又在家庭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人生很长,如果你还是不能够走出来,难道我们要自己和孩子一代代的一直受到这种困扰吗?
或许可以试试作者的建议,进行心里咨询。就是通过”构建家族普系图“和”建立家庭“,帮助我们构建和调整家庭体系,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新家庭模式的一种治疗方法,并不依赖与某一个家庭成员的力量,而是借助整个家庭,甚至是已故家人的力量来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即利用空间、姿态、距离和造型等非语言形式,生动形象的再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权力斗争情况。
分为四个阶段:安慰和治愈阶段—家庭结构调整阶段—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保持阶段。
以上就是《原生母爱》一书中“告别母爱带来创伤的”的具体做法,其实世界并没有变,真正改变的是来访者以及家人的内心。而本书中列举了4中妈妈,基本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妈妈,如果你也深受母爱带来的痛苦,不妨翻阅本中,从中找到治愈方法。
作者以30多年的家庭治疗经验,目睹了来访者及家人的巨大变化,将这一方法缓缓道来,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和妈妈相处的恰当方式,处理好妈妈的关系,以期给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来访者带来一丝光明。
随着这本书的阅读也逐渐清明,虽然我没有找心理咨询这一专业的做法,但是通过自己按照作者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也能慢慢了解妈妈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和不易,哥哥的不自由的一生,以及日后在教养孩子上面我应该避免的4种妈妈的具体做法,和夫妻的沟通问题,期待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一丝内心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