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自我的过度否定和过度的保护是强迫症患者“错爱”自我的两种常见形式。正确(恰当)的爱应该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态度,它包括接纳、包容、理解和宽恕,这个是一切爱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前提。爱是一种能力,爱具有流动性,爱满则溢,当你的内心充满爱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愿意去包容和接纳别人,这个时候对别人的爱也就发生了。
以往我们总是以“病”的视角来探讨神经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这样的探讨变多了以后会给患者带来一种潜意识上“我有病”的感觉,这会在无意识当中增加他们对症状的不接纳。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它的继承者——积极心理学倡导去诊断化,去标签化,积极心理学家希望能够通过“希望感”、“幸福感”、“爱”等品质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达到消除或缓解焦虑症状的目的。
以往我们较少地关注一个主题——爱,也较少地将“爱”和神经症的发生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我们忽略了“爱”在神经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爱究竟是什么?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在寻觅、探索和体验的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爱是一种感觉,一种偏爱,一场心灵的相遇,一种和特殊的人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或许也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或许正是因为爱本身包含了太多的心理元素——欲望、激情、亲密和承诺等,这让人们很难对爱进行完美的定义。
虽然我们无法从正面去定义“爱”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反面去看一看“爱”不是什么。
神经症患者通常是不爱自己的人,他们对自我的排斥和不接纳是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评估,神经症患者的人格水平和正常人的人格水平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不爱”和“不接纳”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
第一种不爱自己的方式表现为对自我的过度否认和贬低。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被爱的,没有魅力,没有能力的。他们有时能觉察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有时觉察不到,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需求,哪怕这种需求是很合理的。
他们习惯性地讨好别人,总是害怕被别人评价,他们总是在围绕着别人的需求和喜好转,一旦别人不开心,他们就很害怕被抛弃,很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既不敢爱,也不敢恨,没有真性情。他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感受,所以他们在感情中显得很被动。
对待第一类人,我通常的建议是学会接纳自己,关爱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但是因为“不爱”自己太久了,也因为他们习惯性地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被爱的资格”,他们总是觉得,爱自己好像有点“别扭”,甚至会觉得“爱自己”就等于“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错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当你为别人付出爱的时候,别人也会向你回报爱。可问题是你得有爱才行,你得有爱的能力才行。
以往有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跟我说,她总是害怕得罪人,所以同事所提的要求自己通常都会答应,但时间久了自己很累。我告诉她,助人者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助人上,必然导致自己的能量耗竭,你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好的,这样的助人行为是不可能长久的。一个人往往喜欢继续去做那些带给自己良好体验的事情,一旦做某件事变成了自我消耗,人们的助人意愿会大大降低。
培养爱的能力的方式有很多,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自我关照。关照好你的情绪,关照好你的身体,关照好你的生活。当你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时候,你的身心才会处于愉悦的状态,你才能拿出富余的“爱”去关爱别人。这是爱人和助人的基础。
所以关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关爱自己应该是一件大公无私,利己利人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慈悲”,我和很多来访者都讲过这一点。佛陀对待世人尽显慈悲心,他不会因为你的善恶美丑而区别对待任何人,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想啊,你是什么样的人,难道真的是穷凶极恶的人吗?既然不是,你又何苦难为自己呢?所以,用佛陀的慈悲之心来换自我的慈悲之心吧,让你学会怜悯你自己吧。
中国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些简单的自我慈悲技巧:每日积极的自我肯定;慈心冥想;定期自我护理(洗个热水澡、自己做饭给自己、听会儿音乐、给自己奖赏一个小礼物);感恩日记;回忆曾经的美好瞬间........实际上那些能让你的感受好点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尝试。
神经症患者是不会,并且也不太敢拒绝别人的,甚至有的人会通过金钱等方式去维系一段关系,因为他们害怕一次的拒绝会让他们在今后遭受更多的拒绝,甚至被彻底孤立或失去某一段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被人们喜爱和尊重的人,恰恰是能够守护好自己边界的人,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样的人内核稳定,有魅力,有能力,也有魄力。而无法守好自己边界,总是被别人的喜好和需求牵着鼻子走的人,因为他们的爱太容易被别人得到,而给与他们的爱又太容易被满足,所以别人反而会不珍惜。
第二种不爱自己的方式是对自我的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这种关爱自我的方式和第一种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不恰当的“自爱”,又都是“自爱”的两个极端。
对自我的过度关爱和保护主要体现在:太爱自己,太注重的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一心想挣大钱,走大运;太执着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总是围绕着症状和情绪转,情绪好就很开心,情绪不好什么都不想做;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太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反复寻求安慰和保证........
为什么太爱自己反而是不爱自己呢?因为凡事过犹不及,爱过度了,那就不是爱了,是一种在恐惧驱使下希望掌控一切的贪欲,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体验。真正对自我的爱一定是一种宽容和豁达的态度,是可以允许一切发生的,这种爱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内心的平和、愉悦和宁静。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种自洽的能力。
既然不爱和太爱自己都不是真正的爱,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似乎已经能够找到答案了。
爱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态度,它包括接纳、包容、理解和宽恕,这个是一切爱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前提。爱是一种能力,爱具有流动性,爱满则溢,当你的内心充满爱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愿意去包容和接纳别人,这个时候对别人的爱也就发生了。
爱绝非是控制,很多人会打着“爱”的旗号去做控制别人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错爱。仔细回想一下,你和亲人最容易发生争吵是什么时候,往往就是他们想要控制你的时候,比如过度的关心,逼你早点结婚,为你选择好了目标院校和未来的职业。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上向善的,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人性是反对操控的,因为操控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自由的意志,没有选择的权利,是无法为自己生命负责的。所以,无论任何人,当你想要去操控另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你正在否定他的价值,你正在扼杀他向上向善的动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爱意味着: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这一生,也允许别人按照别人的意愿过好这一生。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爱上焦虑》,很多人不明白,明明很焦虑了,怎么能爱上焦虑呢?这不可能,也办不到啊。
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准确理解爱的含义。人们习惯性地将爱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开心的,愉悦的,心动的感觉。但这只是爱的一个侧面,在另一个侧面,在爱的过程中,你也会有失望,有哀伤,有意难平。所以爱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忍耐。
为何爱要忍耐呢?想想看你爱一个人时的情景:比如爱你的孩子,他肯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肯定有使性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也肯定会有愤怒、失落和绝望的时候,但是他是你的孩子啊,你能怎么办?你会继续选择爱他,那么也就意味着,你要继续去忍受他。其实在感情中也是一样的,爱一个人,必然要为这个人付出和承受一些东西,比如不好的情绪,付出的时间和金钱。
但是一味地忍耐并不是爱的全部,爱中应该还要带一点盼望和期待,这样的爱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才能爱的长久一点,你也才能持续输出你的爱。如果没有了盼望,这场爱早就曲终人散了。很多人分手和离婚,原因就是没有了期待。(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