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若水老师在第十三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上的论文全文,分享给大家!
摘要:
森田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一种特效疗法,它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理念而为人们所熟知。“为所当为”的含义是指:①在“顺应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工作和生活;②按照生的欲望所表现出的进取心去做好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包括:①“为所当为”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消除病症,而是培育接纳包容的人生态度。②“为所当为”不是“为所欲为”。③“为所当为”不是有口无心、机械般地生活做事。④“为所当为”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⑤“为所当为”需要秉持“少想多做”的原则。⑥学会做注意的主人。⑦行动要走在症状消失的前面等。
关键词:森田疗法;强迫症;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同时它也是“顺其自然”治疗原则的重要充实和补充。但在实际的临床咨询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来访者对“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有着错误的理解,这就导致他们无法根治自己的强迫症症状,甚至出现越行动症状越严重的局面。所以,澄清“为所当为”治疗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就含义来看,“为所当为”是指:①在“顺应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工作和生活。为所当为不是一种强迫和苛求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按照正常人的生活节奏或者量力而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患者把“为所当为”理解成不停地找事情做,每当症状来临时他会不停地读书、记笔记、找人聊天。这种做法可能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不仅无助于症状的解决,还有可能演变成新的强迫症状。我们所倡导的为所当为是指像正常人那样,瞌睡了就去睡一觉,该学习就努力去学习,累了就找人聊聊天散散心,是这种自然、随意的生活方式。②按照生的欲望所表现出的进取心去做好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生的欲望是人的一种精神动力,它会指引我们去行动。比如肚子饿了就想买东西填饱肚子,感冒了就想买些药物来治疗自己,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就去努力工作。在生的欲望推动下,个体进行的一系列有意义、有实效的行为就是为所当为。
那么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为读者梳理了如下原则:
1、“为所当为”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消除病症,而是培育接纳包容的人生态度。
森田疗法的特色之一是不以直接消除症状为目的,而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改变患者对症状高度关注的局面,从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最终达到间接地缓解症状的目的。所以森田疗法的调整目标从来不是症状的直接消除,而是培养患者带着痛苦继续生活的能力,这是一种迂回式的调整方案。很多来访者会反馈,自己已经带着病症生活了很久,可为何症状还是没有消失?因为带着病症去生活从来不是为了让症状消失,而是任凭症状存在多长时间,自己都只是继续生活而已。当你问这个问题时就意味着你还是在高度关注症状,潜在的动机还是希望病症的消失。所以我们在为所当为时需要把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为所当为”不是改变症状的手段,而是培养一种接纳和承受痛苦的能力,真正的治疗方向不是病症的消失,而是对病症的容忍度提升了!
2、“为所当为”不是“为所欲为”。
“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集中体现在“当为”二字上,何为“当为”?就是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它的反面是胡乱作为。例如有位社交恐惧症患者,自认为自己的眼神是“异常”的,索性把自己关在家中,任凭父母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当他了解到森田疗法后,认为“为所当为”就是想干嘛就干嘛,还觉得为自己的闭门不出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殊不知“为所当为”不是让社交恐惧症患者闭门不出,而是任凭痛苦难受的存在,也要坚持出门做事。后来患者调整了策略,每天坚持出门一小时,在咨询师的督导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又比如有位躯体症状的来访者,因为头痛的问题无法坚持上班,初次了解森田疗法自觉病症减轻了很多,然而在以后的日子中他把上班的时间都用在了遛鸟和打麻将上。他认为森田疗法就是让自己做一些感觉轻松和开心的事情,虽然坚持半年但症状依然没有治愈。后来在咨询师的疏导下,帮助他认识到“为所欲为”的问题,才最终得以康复。
3、“为所当为”不是有口无心、机械般地生活做事。
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很多强迫症患者身上。他们虽然道理上明白要去行动,但做事的时候心不在焉、有口无心。日本的森田疗法学者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位焦虑发作而不能外出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住院治疗。当他经过治疗症状已经大幅度好转以后,高良先生让他到街上买竹子。后来这名患者在日记中记载:“今天,被高良先生叫去买竹子了,虽然担心焦虑发作,但是,在回来的途中却没有发作。今天竟然成功把竹子买回来了。”高良先生读到这段日记立即训斥道:“没有焦虑发作,这个根本不是成功。成功与否要看买回来的竹子是好还是坏。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回质量好的竹子才叫成功。即使没有焦虑发作,但买回的竹子质量差,就是彻底的失败”。这个典故形象地告诉我们做事不要以情绪为中心,而是看重事实,不要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而是“既要有口也要有心”。
神经症的人往往具有拘泥刻板、过于循规蹈矩的人格特质,在理解“为所当为”时也会渗透这种人格倾向。例如有强迫症患者在理解“为所当为”时会反复纠缠字眼,什么是“为所当为”,“当为”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会休息娱乐是不是“为所当为”,这会和咨询师谈话是不是“为所当为”?过于循规蹈矩让本来简单的“为所当为”变得异常艰难。其实只要此刻我们没有在解决症状,只要我们这会在生活做事,这些都是“为所当为”。
4、“为所当为”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换言之,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与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为人师表,处处以老师的规范来约束自我;一位医护人员,在病毒疫情爆发时就应该坚守一线,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很多神经症患者由于惧怕症状而选择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不可取的。森田先生曾有言:“把神经质症(神经症)当成一种病来治反而不容易好,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对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反而很容易治愈”。森田先生的话至今仍有振聋发聩之效,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乃是走向康复的基本原则。
5、“为所当为”需要秉持“少想多做”的原则。
对健康人和神经症患者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区分:健康人会把一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投放在外界客观的生活上面,积极地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神经症患者会把一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投放在主观的精神活动上面,用大量的分析思考来应对潜在的危险。如果我们让神经症患者把日常的精神能量不断地投放到外界客观生活中,是否可以达到改善病症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少想多做”的改变原则。少想多做的改变原则需要我们把握以下两点:①“少想”不是绝对的不想,而是尽量减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和次数。②关键点是一个字——“做”。只有通过做才能减少对负面思维和情绪的关注,才能增加良好的体验,才能打破被症状束缚的状态。
6、学会做注意的主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一定时间内的注意资源总是有限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去注意某些刺激而忽视另外的刺激,产生注意的分配。从症状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注意过多分配到恐怖的念头上,就容易导致念头与注意的相互强化而形成强迫思维。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注意的主人,把关注点从病症上撤离,更多地分配到日常应该做的事情上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注意的主人呢?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注意分配的拉锯战:一方是力量强大的“病症”,另一方是当下的生活。起初病症会拉着我们跑,情不自禁地让我们去分析思考,但是不要气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被拉跑就再次把注意力分配到生活上,就这么三个月、半年地坚持下去,你的生活会逐步占据上风,你也会成为注意的主人。
7、行动要走在症状消失的前面。
很多来访者都会问我,“老师,能不能等到症状康复了再去行动?”我说当然不行。这里的原因有两点:①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珍惜时光,当下行动。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一首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生看似漫长,但是如果细细算来其实真的很短暂。以人生百年为基准的话,一年是365天,一百年也就是36500天。当你看到这个数字时会不会吓一跳呢?如果我们凡事都要等到病症好了再去做,那我们的学业、婚姻、事业不都被荒废了吗?②康复是等不来的。或许你在过去也等了很长时间,但是等来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是生活变好了,症状消失了吗?根本不是,等来的是更加痛苦,症状更加严重,生活更加糟糕。所以不要等症状好了再去行动,而是要让行动走在症状消失的前面,不等了!
8、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其健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精力充沛、永葆青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让一个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森田疗法里面有一句话叫“外表端庄,内心自正”。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自然会变得健康起来,如果总是希望先改善情绪,然后再恢复到健康的生活,反而很难有健康人的生活。比如有些来访者每天哭哭啼啼,脸也不洗,衣服也懒得换,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下去了一大截,这个样子谈何行动,谈何自信呢?相反,即便是没有心情,每天早上起来也照常化妆,出门穿干净整洁的衣服,整个人一下子就感觉精神起来了,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此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症状。有些患者固执地认为躯体的不适是身体因素导致的,但反复检查就医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其实,这些所谓的不适往往和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系。例如有位失眠患者,常常诉说自己晚上睡不着,一问才知她有白天赖床补觉的习惯。我们都知道,人的睡眠主要集中在晚上,如果白天赖床补觉晚上肯定会失眠。所以要让她知道自己的失眠和她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果希望治好失眠,必须痛下决心改掉赖床的习惯,一旦她行动了起来,失眠的情况就大大改善了。再比如有一位头部不适的来访者,他常常抱怨在看书的时候容易头昏头痛。仔细询问才了解到,原来他每天学习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甚至吃饭的时间都在看书。如果我们把头部的不适和他不良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让他看到头昏原来是长期脑力过度损耗的结果,继而采取“劳逸结合”的学习策略,就会很快治愈自己的躯体症状。
9、要学会玩儿!
森田疗法讲究中庸调和,这就好比我们走在一条小路上,无论你靠左走还是靠右走,都很容易跌落山谷,安全的做法是不偏不倚走中间,这个就是中庸。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要想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我们也要学会中庸之道。半年前有一位强迫症来访者,他的主要症状是苛求完美,每天都感觉焦虑不安。原来他是一个工作狂,每天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我当时给他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学会玩,通过玩可以调和我们经崩的神经,通过玩可以增加与人相处的机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玩可以让自己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走出狭隘的自我认知。
除了要学会玩儿之外,我们还应该多结交一些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不孤独。有朋友的陪伴可以让我们获取无穷的力量感。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疾病的起因和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是直接相关的。比如同样面对高考的压力,有无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其内心焦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多交一些朋友,来寻求一种情感的联接和支持!当然,交朋友也不要带有强迫苛求的性质,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感觉很不自在。
此外我们也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有研究表面,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大家没事多跑跑步、站站桩的,这对负面情绪的缓解很有帮助。兴趣爱好是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的,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兴趣爱好还涉及到人的注意分配问题,当你的注意集中指向外界的某个人或事物时,你对病症的关注度就会降低,这样自己的症状就会在无形中消失。有人可能要问,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那我该怎么培养呢?我们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我们也不用去管它有无意义,关键点还是去做,让行动去赋予它意义。就好比遇见了一部不喜欢的电视剧,虽然不爱看也坚持看下去,逐渐你的心就自然进入了故事情节中,跟随主人公的命运去跳动,当它把你的内在情感激活时,你就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
10、为人生做好规划。
为人生做好规划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①人生的规划将带来奋斗的动力。人的一生中会随着境遇的不同遇到不同的问题,为了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出规划。青少年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样才会激发学习的动力;成家立业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事业,照顾家庭,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才能避免迷失自我。②帮助我们区分有所为,有所不为。人一旦失去人生的目标就会陷入迷茫、悲观、消极的境地,那些有疑病素质和追求完美的人就很容易把一些正常的念头和情感当成是“异常”的反复纠缠排斥,把消除这些“异常感”当成人生的目标,从而导致症状的恶化。所以做好人生的规划,就需要我们调整人生的方向,把用于消除病症的精力投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目标上来。③做好人生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有时候我们不行动仅仅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比如有患者知道要行动起来去生活,但具体应该怎么样生活呢?他可能就不知道了。这时可以帮助他列一些生活的规划,比如早上要几点起来,上午要去上班,上班又要做哪些事情,中午是自己做饭还是在外面吃,午休要休息多久,下午又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等等。如果能够给人生制定规划,每天要干什么,每月要干什么,每年要干什么,尽量合理而又详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为所当为。
11、“为所当为”的补充。
关于为所当为如何“为”的问题,其内涵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实际上,生活有多么宽广,“可为”的点就有多么的多。只要我们秉持森田疗法的基本理念——接纳症状,积极行动,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怎么做,那都是对的!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增野肇著.森田式心理咨询:处理心理危机的生活智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李江波著.森田心理疗法解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闫冰主编.强迫症和森田疗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