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的和看见的不一样!》
最近护眼心切,
听起了书。
嘈杂不便时点开了原文,
连看了几段,
竟然没看懂,
有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莫名其妙,
似乎与前面听的不是出自同一本书。
一阵怀疑、担忧自己是不是读不懂句子。
不是!
是听见了一个世界,
设想用看见的内容将它关联、延续,
然后失败了。
就像预想会走来一群小可爱,
然后来了一群鬼那样突兀。
我,
听到的是“西镇”,
看见的是溪镇,
是不一样的世界。
且不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
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
也会得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回想回想,
生活里一定有那么一个人,
原先你听见了千帆的描述,
然后脑子里描绘出了他的画面。
然后当你看见了真人,
高速扫描了着装、形体,
他肯定与你曾今想象的画面不一样了!
如果再进行差不多的社交,
相信他又变了样。
我们通过不同“阅读方式”所获得的信息,
进行画面的构架。
阅读方式可以是:
听见的、看见的、转述的、
加工后的、概要的、社交的、、、、、、
阅读的详细程度、准确程度、节奏感不同,
获得到的信息、想象的空间自然差异,
然后,
必然会组构成大相径庭的画面。
被误解过?
或抱怨不被理解过?
又或被不同群体认为成不同的人?
你,
被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阅读了。
你自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信息,
让你被更详细、更准确地阅读。
但注定,
你不能统一阅读者:
有同样的理解力,
用同样的阅读方式,
去获取等量的阅读资料。
你,
被读成各式各样是最符合逻辑的结果。
那么同理,
当我们向外阅读时,
伴随着各项元素的差异,
注定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理解吧。
如果达成了如此的共识,
当我们再坐一起探讨时,
会生出很多的包容吧。
当然,
我们自然可能遇见同样的理解,
那是同频发生了。
如果人生在无休止地找同类,
那么这时就算找到了一个。
当然,
没有遇见才是最合逻辑的寻常事。
波澜不惊,
五花八门的世界才不会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