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或想象成不一样,是最符合逻辑的寻常事。

《听见的和看见的不一样!》

 

最近护眼心切,

听起了书。

嘈杂不便时点开了原文,

连看了几段,

竟然没看懂,

有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莫名其妙,

似乎与前面听的不是出自同一本书。

一阵怀疑、担忧自己是不是读不懂句子。

不是!

是听见了一个世界,

设想用看见的内容将它关联、延续,

然后失败了。

就像预想会走来一群小可爱,

然后来了一群鬼那样突兀。

我,

听到的是“西镇”,

看见的是溪镇,

是不一样的世界。

 

且不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

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

也会得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回想回想,

生活里一定有那么一个人,

原先你听见了千帆的描述,

然后脑子里描绘出了他的画面。

然后当你看见了真人,

高速扫描了着装、形体,

他肯定与你曾今想象的画面不一样了!

如果再进行差不多的社交,

相信他又变了样。

 

我们通过不同“阅读方式”所获得的信息,

进行画面的构架。

阅读方式可以是:

听见的、看见的、转述的、

加工后的、概要的、社交的、、、、、、

阅读的详细程度、准确程度、节奏感不同,

获得到的信息、想象的空间自然差异,

然后,

必然会组构成大相径庭的画面。

 

被误解过?

或抱怨不被理解过?

又或被不同群体认为成不同的人?

你,

被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阅读了。

你自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信息,

让你被更详细、更准确地阅读。

但注定,

你不能统一阅读者:

有同样的理解力,

用同样的阅读方式,

去获取等量的阅读资料。

你,

被读成各式各样是最符合逻辑的结果。

 

那么同理,

当我们向外阅读时,

伴随着各项元素的差异,

注定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理解吧。

如果达成了如此的共识,

当我们再坐一起探讨时,

会生出很多的包容吧。

当然,

我们自然可能遇见同样的理解,

那是同频发生了。

如果人生在无休止地找同类,

那么这时就算找到了一个。

当然,

没有遇见才是最合逻辑的寻常事。

波澜不惊,

五花八门的世界才不会死气沉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