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高僧临终遗言,惊醒人心最深的执迷(接前一天分享):
心理病之五:偏执
六祖惠能大师:公元712年7月,惠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将于8月离世。
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
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六祖的最后遗偈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无无著。
佛家讲“贪、嗔、痴”是人最难去的三毒,贪为占有欲,嗔为抱怨、悔恨,痴为执着之念。
放下是这世上最容易说出的两个字,却又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佛法所讲的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家庭、事业、车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爱情、亲情……并不需要放弃,放下的仅仅只是心中的执着和贪恋而已。六祖惠能的“一切无有真”就是要告诫我们这个道理。
什么是放下?
人生无畏,不管善缘恶缘,我们都坦然面对;人生无惧,无论荣华富贵,低贱窘困,我们都从容不迫;缘来了,则聚;缘去了,则散。无论聚散,无论贵贱,无论荣辱,无论生死。静观庭前花开花谢,闲看天上云起云落,无思亦无虑,这就是放下。
好比每个人都吃饭一样,修行人吃饭的目的只是维持生命而不是满足口欲。同理,我们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放下对任何事的偏执和奢求,过程上努力,结果顺其自然,用一颗随缘的心,自如地去生活。
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随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更是一种达观的处世法则。
(未完待续)
尚和道~瑜伽+冥想+心理学+深度分享读书会身心成长家园
2021.11.19 Fri.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