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循着哲学的三大终极发问,我试图开始书写疗愈的历程。目前对于我来说,最有待解决的恐怕就是与母亲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书写疗愈中避不开的课题。母亲生下了我,我借由母亲来到了这个世界,经她的养育、影响以及后天境遇,我成为了现在的样子。一段时间以来,与母亲的关系始终困扰着我,我必须试着去梳理并找到方向。
还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我跟母亲的关系就一直让我感到拧巴。感觉内心那么爱她在乎她,但她对待我的方式让我充满怨气。这种爱越深,怨气就越重。我内心有一个逻辑:我那么爱你,为什么你要那样对我?所以,时不时我跟她之间就会有一些争吵和不快。等到我学了心理学,才明白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性,所有的困惑和委屈似乎找到了答案。我是五个孩子中正中间那一个,而且盼来盼去想要个儿子,生下来的又是个丫头,父母的失望可想而知。据说好几个月大了我都还在炕上躺着,因为你们都在忙着,没空抱我。我曾经想象一个婴儿拉了尿了哭了,可能一时半会没人理睬的情景,应该是多么无助和绝望。后来的记忆中,开心的时候不多,就连小时候照过的唯一的照片都是哭丧着脸,刻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挨过饿,父母辛苦劳作,孩子们衣食还算充足。记忆中满是父母亲干农活、操持家务的身影。父母要养活五个孩子,耕种七口人的土地,还要有足够后来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开销。单是这些负担,足以让他们片刻不得喘息地劳作了,何谈其他?直到现在,母亲一个人住在村里的老房中,每天依然劳作不止,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从儿女的视角看,有时很难理解母亲的生活方式。儿女们完全有能力供养她,她却遵循着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信念和方式,不懂得如何享受清闲和安乐,一分钱舍不得花,为了一点点钱做手工。我心中夹杂着心疼、生气和担心等等感受,也只能是自己消化,随她去了。
这就回到了我们之间的隔阂,我们母女之间似乎很难相互理解对方,我们的情感是缺乏链接的。记事起,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过拥抱等亲密接触,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能记挂你什么?我什么都帮不了你,我知道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你们好”等等之类的话。有时候打电话说想回家看看时,她会说:天气不好,没事就别回来了,还是自己家待着舒服。凡此种种,让我敏感的心感伤不已,有一种被推开、被拒绝的感觉:因为我帮不了你,为你做得不多,我也不想麻烦你、指望你。生为女儿,尤其是老三,就只能是这样一个被忽略、互不相欠的所在。我内心的羞耻感与日俱增,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要让我至今还在索求母爱,但现实是老妈给不了我一直缺失的那种爱。我在现实和自己的执念当中挣扎,对母亲的态度五味杂陈。我知道她没有错,她已经做到了她能做的一切,她只是不懂那么多。而我知道,一个母亲如果忽略了孩子,也许会给孩子带来终生缺憾。现实生活中,许多方面印证着我的与众不同:姐姐和妹妹都不那么迫切为老妈住的旧房子操心着急,只有我无法安心,深受煎熬。原因就是我要不顾一切的在老妈面前表现出孝顺,显示我的不同,用这样的方式昭示:你看我对你多好!你还那么忽视我、不在乎我。这就像是一种报复的方式,隐含着自恋、期待被关注的信号。普通人很难理解,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可能不像看起来那么孝顺,只是虚张声势而已。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爱和给予,而我对老妈的不接纳、不认可耿耿于怀,我想要为她做的一旦得到拒绝、否定,我便异常愤怒、不满,甚至为此跟她生气、争论甚至落泪。那些令人伤心的场面犹在眼前。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堵在心里,得不到释放。我内心的匮乏也清晰可见,我知道在没有清理满腹怨气之前,根本没有爱可以付出和给予。
无论如何在与母亲的关系中,我感觉像是被困住了,失去了感受到她的爱的能力。我让自己沉浸在这种“爱而不亲”的关系里,慢慢感受、梳理,有时候也内疚、不安,有时候摇摆不定,怀疑自己是错觉。我想时间也许会修复我内心的伤痛,最终让我放下那些不现实的期待和遗憾。在人到中年之际,常常追思过往,思绪如潮水般纷至沓来,有时候会陷入内心的空洞里无法自拔,浑然不觉。察觉到时,再想开去,我明白自己已拥有了稳固的家庭,爱我的爱人和女儿,也学会了如何爱自己,拥抱和心疼内心脆弱的那部分。网上的舆论纷杂,到底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与原生家庭有关,最终取决于我。我选择从曾经的迷雾和执念中走出来,向着有光的地方前进。我知道我应该开启另一端旅程了,放大早已存在的另一个视角,看到那些缺憾的另一面,是我不甘落寞和忽略,为了被看见而不懈努力,为自己赢来了学业优异、工作和生活优渥。所有的好的、坏的经历,共同成就了今天的我。这貌似上帝为了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如此玄妙,又似乎如此自然,瞬间有一种命运并没有被辜负的释然。
所以,我与母亲的关系,我渴求与她联结的内在愿望,是我人生修行的后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