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九连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全国不知有多少名叫九连山的山,我说的是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册村镇与郭村镇交汇处的九连山,这座海拔不高的小山,却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九连山位于古阏舆城的北边2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沁县册村镇的乌苏村,乌苏村历史久远,古代属阏舆之地。据典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黄帝后裔帝喾初封于潞,其子阏伯就在境内西部创立阏舆聚部落。夏代成为阏舆(国),阏舆在秦汉之前是平阳、晋阳跨越上党的主要通道。阏舆,遮拥也;从门,於声,――《说文》,阏塞、蔽阏、阏积的意思;登上九连山最高点尧庙坪土地庙,向西望去2、3公里处,太岳山脉横亘在古晋阳、平阳与上党之间,《后汉书》记载“上党有阏舆陉”即指此处。当今我们西去沁源、霍州必经之路也是此隘口,又名圣佛岭。
2022年4月18日星期一,由于新冠疫情全民核酸检测的要求,我们休息一天,乘此机会,我与两同事一行三人准备骑车前往乌苏村看看,骑山地车,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骑车是个时髦的活,应该有应有的装备,由于不太远大约十五公里左右,只带了一瓶水,刚骑了十几分钟,就深感不适应,在两位同事指导下才逐渐溜顺,当骑到东山村时,临时改了注意,正好九连山位于我们单位乡村振兴帮扶村东山的东边,登上九连山也能遥望乌苏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在村委短暂的逗留,喝了点水开始上山,沿着村里开辟的土路推车前行,骑行不远,山前的小溪水声潺潺,不舍昼夜向下奔流,此为石板上水库的源头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立于山上者,龙王庙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点也不过矣。
中午时分,我们爬到了一处乱石嶙峋的山头,明窑、暗窑共有三个,仔细一看是奶奶庙,这里有一段“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刘秀就躲藏在这九连山的石室山洞里,成功躲避王莽的追赶,成就了东汉的光武大业。参拜完明窑暗窑我们就向最高点冲刺,九连山的最高点是一块不大的平地,有大型条石块遗迹,人文痕迹浓厚,据说这里曾经是尧庙,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环视四周,大小高低不一的八座山峰从东北到东南方向延伸,这也是九连山得名的由来。远眺西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太岳山脉,山势最低处就是古阏舆陉;西南方不远处就是乌苏村、古阏舆城。世事变幻无常,但大山亘古不变,见证了人类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争斗与生存。
战国时期,秦国数次围困阏舆,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昭襄王遣胡伤围阏舆,赵惠王遣赵奢救援之,创造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阏舆之战。解阏舆之围,赵奢因而被封为马服君,关于战争发生的地点阏舆究竟是今日何处却是众说不一。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河北武安说、山西沁县乌苏说和山西和顺说,“武安说”多被否定,因为距离邯郸太近,不符合“两日一夜”的行军距离,所以,争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山西境内的沁县乌苏与和顺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战国阏舆之战地图,还认为是晋中和顺,吾以为“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尉缭子》”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40里速度,而古时邯郸离沁县400里,离和顺500里,“大军在后,衔枚卷甲,昼夜兼行,2日1夜及韩境,去阏舆城15里。”当时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达到日行80里的,勉强到达沁县,何况和顺乎?
乌苏村村东南面有北马服村,正南面的叫南马服村,顾名思义,应该得名于马服君赵奢,其次还有东西寨村,当年也是安营扎寨的地方。赵奢曰“阏舆形势,惟北山最高,而秦将不知据守,此留以待元帅也,宜速据之”,这里的北山就是我们今天爬的九连山。
另据《史记·淮阴侯传》(卷92)云:“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阏舆……”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49)云:“汉高纪曰,(高祖三年,即前204年)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说于阏舆。”《沁州志》云:“汉韩信擒代相夏说于此。”淮阴侯韩信曾在这里大显身手,活擒代相夏说,九连山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先商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在沁县境内环环相接,未曾中断。可以说,漳河水有多长,沁县的历史文化就有多悠久;黄土高原的积淀有多深厚,沁县的历史文化就有多厚重。
午后一时许,有一台车被扎了,只好打电话求救于同事,用汽车来接,我和其中一个同事就先行骑着车返程了,一路上路边的杨树飞快地闪过,九连山、乌苏、阏舆、胡伤、赵奢、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它是如此的久远,它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让人着迷······
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