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了小青龙汤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举了几个病案,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小青龙汤的剂量。其实我们在讨论每一张方剂,学习每一张方剂,剂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剂量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绝对剂量,一个是相对剂量。
我们在临床上,在学习中,可能对绝对剂量关注得相对要多一些,对相对剂量关注得要少一些,甚至不怎么去关注。但是,这两个剂量,对我们学方,用方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先从一则医案说起。
《范文甫专辑》里记录的一则医案:“朱师母,伤风骤时音哑。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太阳之表不解,以致邪内及阴分。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厥阴之脉循咽喉之后。外邪搏之,则肺实,肺实则音哑,用小青龙汤两解表里,使风寒之邪去,则肺自用矣”。
这个医案是范文甫的师母,因外感风寒,突然出现了说话说不出来,他说了中医的基础,三阴之脉都在舌本,舌下,舌后经过,说得有点绕,他用了小青龙汤表里双解。
在临床上,受了风寒而引起声音嘶哑的还是挺多的。这个,可能我们有用麻黄汤的机会,有用三拗汤的机会,有用九味羌活汤的机会,但是,也有用小青龙汤的机会,重要的是,我们来看看范文甫是如何来开方。
“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之义,小青龙汤用量除半夏9克外,余皆用0.9克。桂枝0.9克,生白芍0.9克, 炙甘草0.9克, 麻黄0.9克,生姜0.9克,五味子0.9克,, 姜半夏9克,细辛0.9克,开水泡服。
我们看这个方剂的用量,可能在临床上很少看到。我们再看一个《范文甫专辑》里的另一则医案:
”郑右,失音多时,前医皆从阴虚着想,不效。舌淡红,苔白,寒邪客于肺卫故也。桂枝0.9克,生白芍0.9克,炙甘草0.9克,麻黄0.9克,生姜0.9 克,五味子0.9克,姜半夏9克,细辛0.9克。夜间开水泡服,复被取汗“。
”吾友以小青龙汤治伤风失音不效,盖分量依照《伤寒论》原方。余减其量,泡茶服,则一服即效。不达经旨之义,其为无效也必矣“。
这两个医案,一个是声音嘶哑,一个是失音说不出话,这两个医案都是把小青龙汤减量泡水喝而得效。而他的朋友用小青龙汤治疗伤风失音为什么就没有效呢?原因就是不达经旨之义,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之义。
在这里,我们不仅会问,如果这么小的量煮来喝有不有效呢?答案是肯定没有效,所以,这是就煮和泡的区别,煮是吃药的味,吃药的质,泡是吃药的气,气轻而扬之。
我们从这里,不由得想起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我们在临床上,实际上也经常这样用。治疗上焦的病,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而治疗下焦的病证,我们用药的用量会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