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从治疗外感病来认识的。我们在临床上把青龙汤挪用于治疗内伤病的时候,怎么去认识它。
在小柴胡汤里面,我们专门谈到,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现在小青龙汤里面也专门来谈治疗内伤病。
刘渡舟在《伤寒论诠解》里说:“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虽有芍药、甘草、五味子相佐,毕竟还是辛散峻烈之剂,因此,在服法上要求水煎分三次服,以便使药力不致太猛。尽管如此,在临证时对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机能虚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
“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这是历代医家强调的一点,而我们过于强调这一点,这将我们在临床上用小青龙汤的机会在减少。当然,这种强调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过,就类似于张锡纯强调,我们用小青龙汤证都应该加石膏,但是,也不能把他强调太过了,每个小青龙汤证都加石膏的话,可能对一些小青龙汤证就不适合,当加才加,不当加就不加。
刘渡舟在《伤寒论诠解》里说:“对于一般的病人,使用本方也只是在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而一旦疾病缓解,即应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其后”。
刘渡舟说小青龙汤应该是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用,并且,还把小青龙汤当成是一个救急用药,还专门强调不可以久服,只要看到效果以后,就应该用苓桂剂为温化寒饮,善其后。
当我们读到这里,我们如果觉得是对的,我们就会记下来,我们就会按照他说的方法去用。于是,我们开小青龙汤有可能就只开一两剂,只要患者吃了以后,症状缓解,我们就可能会开苓桂剂来温化寒饮,善其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有可能认为是我们自己辨证错误,我们很有可能就会更改方子。
日本有一本书叫《建殊录》,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京师河原街贾人升屋传兵卫女,病,众医皆以为劳瘵,而处方亦皆无效。羸瘦日甚,旦夕且死。贾人素惧古方,然以不得已来求诊治。先生既往诊之,知其意之不信即谢归矣。逾月其女死”
有一个商人的女儿病了,很多医生都认为是痨病,既然是痨症,就应该以咳嗽为主证,或者以咳喘为主证。请先生来治,但是,这个商人素惧古方,可能对我们用的麻黄,桂枝,附子这一类的药有偏见,不认同,于是先生就没有为这个商人的女儿看病,就谢归,过了一个多月,商人的女儿就死了。
《建殊录》:“其后二年,其妹亦病,贾人谒曰:'仆初有五子,其四人者皆已亡,其病皆劳瘵也。盖龄及十五,则其春正月瘵必发,至秋八月必皆死矣。向先生所诊此其一也,亦已死矣。而今者季子年十七,亦病之,夫仆固非不知古方有其效,惧其多用峻药也。然顾缓补之剂救之,不见一有其效矣。愿先生瘳之,纵死无复所悔矣’”。
过了两年,这个商人的另一个女儿也病了,商人说有五个孩子,有四个孩子得了痨病都死了,现在,第五个孩子又得了这个病,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年龄都在十五岁,春天得病,秋天死。这第五个孩子现年十七,商人说他自己不知道古方有效,前面的四个孩子用了缓补之剂都没有救回来,这个孩子让先生来救,就算是治死了,也不怪先生。
《建殊录》:“先生为诊之,气力沉溺,四肢惫惰,寒热往来,咳嗽殊甚。作小青龙汤及滚痰丸杂进,其岁未至八月,全复常”。
一个咳嗽病,咳得很厉害,然后伴有气力沉溺,四肢无力,寒热往来。我们从这这一段文字表述来看,这个患者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如果从正气的角度来看,这个患者的正气很虚,病情很重。而先生用了小青龙汤和滚痰丸。这个滚痰丸应该是我们熟悉的礞石滚痰丸。
以前的四个孩子都是春天病,秋天死,而这个孩子先生用了小青龙汤和滚痰丸,到了秋天的八月,病全部好了。
这个案例说明了小青龙汤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至少是连续使用或者是间隔使用,即便是间隔使用,也是和礞石滚痰丸间隔的,从这个孩子身上用的时间,至少是以月为单位来用的,也就是说,从春天到秋天也就几个月。
很显然,这种用法,与刘渡舟在《伤寒诠解》里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么虚的患者,用的都是小青龙汤。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如何解读,如何去使用。
方剂是否为峻剂,一方面取决于所用药物,而更重要的当取决于用量。所谓“重剂轻投”,作用也可以极为和缓。刘渡舟说:“麻桂并用,又配细辛,虽有芍药、甘草、五味子相佐,毕竟还是辛散峻烈之剂”,那么,我们也得看是用多大的剂量。
如果麻黄12克,桂枝9克,细辛3克,这个力度不小了,如果麻黄3克,桂枝3克,细辛3克,这个力度就不大。如果麻黄1克,桂枝1克,细辛1克,这个力度就更小了。也就是说,是不是辛散俊例,取决于用量,不单单取决于用药。不管你多峻烈的药,只要量足够小,也不会有多峻烈。古人叫“重剂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