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玩儿一个游戏。
设想一个场景,关于一只杯子被打破,很常见,应该太熟悉不过,不是吗?
现在请设定人物,失手打破者是孩子,杯子的主人是父母,就是这样子的。
好了,接下来问题来了,请允许自己回到场景中,如果你是孩子,那么你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你父母的情绪呢?这个意外如何收场?
这个问题估计是个人张口就能回答,结果应毫无任何悬念。
OK!反转一下剧情,
现在请设定人物,失手打破者是父母,杯子的主人是孩子,就是这样子的。
好了,接下来问题来了,请允许自己回到场景中,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孩子的情绪呢?这个意外如何收场?
这个问题恐怕没上一个轻松了吧?结果也不好说。
好的,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规则,不要在意日常的答案是什么?主流的观点是什么?只说你自己的答案,哪怕不是那么合理,要的是真实。
其实,这个游戏还可以往下细分,比如双方的年龄阶段……,都很好玩儿。
起意这个游戏,起初是探索心理问题的一个小场景,后来随着深入,渐渐延展成了更宽泛的意义——关系。
谈到关系,自古有亲疏远近,远的疏的就不必讲了,在我们的生命中可有可无,而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太近窒息,太远生疏,保持着最舒适的距离是亲密关系的保鲜法则。之所以生疏了,就是过界了,是远过界了,于是就生分了。
如果不太明白,那么举个例子,某天忽然发现家人之间彼此客气了,背后的意思就是亲密(粘度)不够了,需要注意了,否则就渐行渐远了——彼此之间。
敲黑板了,客气不是礼仪,客气是虚的,礼仪是实的,千万别把客气当礼仪,否则你就是拎不清。
一直在想,也一直在讲,当你忽然间发现父母家人突然间对你客气起来,不管什么原因,唯一确定的是你们的亲密关系失度了,需要保养回归。
最后,回到上述游戏话题,静思之后,发现了什么?
身份的不同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关系的不对等决定了付出与回报的不同,感情的不同决定了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父母——子女,视角决定了一切。不做褒贬!
爱,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