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关于艺术我不甚了解,我听过尼采讲的艺术源于人的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艺术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祭祀仪式,也就仅此而已,对于美术作品,我也不了解,我小时候上美术课确实看到了很多我觉得很美的作品,比如那幅经典的“父亲”,但是看主角斯特里克兰的原型高更的时候,我还是觉不出来好在哪儿。但是美术课上我确实还记得一幅美术作品,就是高更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我的印象里这幅作品就全都是裸体的人,但是也说不出来好在哪儿,只是幅画的名字我一直记得,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哲学问题,是苏格拉底的“美之为美,美是什么”的终极追问,引申出来,人之为人,人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觉得斯特里克兰和高更也不怎么像,我更觉得斯特里克兰是以高更的这幅画为灵感的角色。
所以,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一种生活下去的惯性,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生活下去是很当然的一件事。“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河,蜿蜒着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在郁郁葱葱的树荫庇护下,汇入汪洋大海。”这样的美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美,我认为这样的美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的美,或者即使你在年轻时不认同,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你仍然没能找到你独特的栖身之所,那么这种结果就会是最好的结果。我觉得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很特别的个体,就像这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似的。或许我们接受的同质化教育,或许是我们的社交网络使我们变成很像很像的人,我们的很多观点都是相似的,人和人终究还是不同的,而且有的人特别让人难以理解,我无法理解斯特里克兰的同时,我同样无法理解欺骗我欺骗自己的朋友。但是伟大和平庸是有区别的,斯特里克兰不被人理解是因为他想表达的东西是在是太难以理解了,而有些人表达的东西是因为他自己根本就啥也不知道。佛学讲人有八种感官,最高感官阿赖耶识产生最高智慧,儒教讲圣人生而知之,我其实不太相信什么神话故事,历史传说里面讲的有人生下来就祥云笼罩,生而能言的这种话,但是现在有真正的文字图片记载的事实告诉我,有的人,他真的就是太特别了,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成就,就是让人觉得“人的生活方式原来还可以这样”。斯特里克兰就是这么一位,他不受控制的,全身心的向往那个彼岸世界,他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他放弃的东西,是我们这些人大多认为的幸福生活,对于妻子孩子的责任。你想要什么东西,就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以旁人的眼光看,这值得吗,斯特里克兰告诉我们,这值得,亚伯拉罕也说,这值得,阿尔蒂尔蓝波也说,这值得。
“我觉得有些人天生就不属于他们出生的地方。”这不只是地理上的没有归属,心灵上的归属也是一样。我怀念我的故乡的时候,其实怀念的不是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前阵子我还会去过一趟,我看村里的街道村里的建筑都没啥变化,路修好了,变干净了,就是没啥感觉。我怀念的其实是我童年的那些美好回忆,我们小时候下雨发大水后,我们小孩子就跑出去田地里捡那些搁浅到田地里面的鱼,我们还喜欢去山上去水坑子里去找青蛙卵,回家养成小蝌蚪,太多了。我又一次被艺术品击中的时刻,那是在一部电影叫做“绝美之城”中,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意大利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一个石头雕塑海神像。我在看到那幅画面时真的有那种被击中的感觉,我感觉我所有的感官都被他吸住了,我喜欢那样的美感,那是就像是神借人的身体向世人呈现的真理。我没有经受过任何西方艺术的熏陶,可是这样的美真是把我震住了,这也没有个原因,人的复杂性,实在是太难解释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施特罗夫一样,终其一生,可能也没有勇气去开始,我认为施特罗夫不是没有能力去创作最好的作品,还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勇气,从他卑微的爱着布里奇就可以见到,他之所以创作出平庸的作品,还是因为他平庸的身体和心灵支撑不起伟大的灵魂。我们也不是不知道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只是那付出的代价,我想,是非常巨大非常痛苦的,就好比人都知道读书是好的,锻炼身体是好的,可是要说到去做,让孩子去做可比自己亲自去做容易的多了。简单的放弃娱乐生活尚且不能,跟别谈及深入到丛林之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了。
斯特里克兰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归宿,有这么一个点是,我最后用一次见到斯特里克兰的时候他带我去他家看他六年来创作的大约三十幅画,“他连一幅也没有卖”,斯特里克兰在巴黎的生活我相信不比他在马赛过得好,即使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一幅画都没有卖,这些画象征了他的那个世界。而斯特里克兰到了塔西提之后,送给了种植园的老板一幅画,送给了医生一幅画,他已经生活在他真正的世界之中了,所以画里面的东西,不重要了。这一路走来,他像是一个朝圣者,为了目的,把所有的东西,甚至他自己都排在次要的位置了。这绝对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我们对信仰的解释也好像有些狭隘,只有对宗教才叫信仰那就太局限了,布鲁诺船长说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对斯特里克兰来讲,什么上帝不上帝的,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那就是支撑斯特里克兰的信仰。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只能说赞叹,可能是因为我在的环境之中,我没法脱离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我不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我会喜欢他,可是我不想成为他。他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我觉得那就够了,那在彼岸不在此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彼岸的幸福,而放弃眼前的生活。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好像是“冈仁波齐”,一个父亲在孩子放寒假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冈仁波齐转山,一跪一扣的那种,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之后继续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孩子继续回学校上学。我相信这不是没有意义的,这让我知道了,这世界不止我们眼前生活的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人的幸福与否,终究还是归于自己一人。人最可怕的就是麻木的感觉,既不知有己,也不知有人,依着惯性生活下去,社会的评价标准只是一个标准而已,依着那个去生活,我总觉得太无聊了。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不理解的,也可能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像我看到那个海神像为什么心里一震,我也有种必须要去意大利去看看的冲动,没准我去了也不回来了这都说不准。挈诃夫的“灯火”最后有一段,我想对于神秘的生活本质,人的本质也是适用的,“关于这世界,我只知道我们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