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每天起床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但是湿气重的人多会感觉到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有的人还会出现关节僵硬,但是活动以后又恢复了,这称为晨僵现象。还有一些人,早上起床后眼睑水肿,这也跟湿邪有关。一部分的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都与湿邪有关。
1.什么是湿邪?
1.1什么是湿?
追根溯源,从“湿”的造字上入手。湿的小篆体中,左边是它的形符,说明湿与水是有关联的。右上为“日”,也就是太阳,右下表示挂在架上的丝织品。因此,湿的含义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过后的丝品,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分蒸腾往上走,形成弥漫、氤氲之势,这就形成了湿。
湿的本质是水。湿从水中来,但是又与水不同。湿是弥漫在天地之间微细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却看不见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湿,是有形之物。
水和湿是可以互化的,从“湿”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湿,必须依靠阳气的作用,阳蒸水动,氤氲成湿;湿也可以化成水,在寒凉的气温下将湿聚在一起即为水。
1.2中医里面的湿
正常的湿气其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必然条件,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水、早晨的雾露、冬日的冰雪,都来源于大气中所含的水气(中医称为湿气)。內湿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就是西医学上的体液。
人体中的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60%,这些体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不光是我们的脏腑、官窍等器官组织里有体液,就连细胞也被体液所包围。
像上面这些正常的、生理的湿,我们称之为湿气,但是当湿气太过,变成了异常的、病理的,这时候的湿就叫做湿邪了。
湿邪造成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果根据受邪的途径也有内外之分。外湿引起的疾病,多是湿邪通过口鼻、肌表进入人体内的。比如天气潮湿时久居湿地,露水很大时还在外劳作,淋雨或出汗后没有及时擦干身体等,都可能导致湿病。
內湿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损造成的。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湿邪就会通过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但如果脾胃虚弱,水湿就会滞留在体内,从而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
湿气多了不行,可也不能变少,否则成了燥邪。
2.湿邪很少“孤军作战”
湿邪常常与其他外邪勾结到一起。比如,与风结为“风湿”,侵犯人体筋脉关节;与寒结为“寒湿”,损伤人的阳气;与暑结为“暑湿”,容易致病;与热结为“湿热”。
同样的湿邪到了不同人的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比如,体质肥胖的人多偏于痰湿;身体比较健壮的年轻人多为湿热;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体内的湿多为寒湿。
古人总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如果遇到了热邪,我们可以直接清之,风邪可直接散之,寒邪只要温之就行。可湿性粘腻,胶着难去,在治疗上不能也没有办法采取快速疗法,汗法只能是微汗,下法只能是缓攻,补法只可清补。
3.食疗祛湿
3.1薏苡仁是家庭必备的除湿佳品
薏苡仁是药,也是食物,老百姓对它的通俗叫法是薏米。
薏苡仁利是的作用是剥丝抽茧式的,缓慢地将你身体里的湿邪一点点渗利下来。它能升能降,上可以清肺令水的上源清肃,下可理脾渗湿,旁达肢节又可渗湿出痹,缓和拘挛,它还兼有健脾补肺之功,不失为清补之品。
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两种。生薏苡仁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炒薏苡仁能缓和药的偏性,擅长健脾止泻。所以,对于脾虚有湿的腹泻,要用炒薏苡仁。
【黄芪薏米饮】
材料:黄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将黄芪、薏米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煮4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饮
功效:健脾利湿,适合脾虚湿重人群
3.2赤小豆是食物中的强效“除湿器”
赤小豆气味甘酸平,入心、小肠经,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使湿热下泄。赤小豆的两大功效:一是利水消肿,通过排出人体内的水湿来消除水肿;二是解毒排脓,比如当我们体表有痈肿、脓血时,就可以用它解毒。
赤小豆与红小豆相比,从外形上看,红豆略大,圆圆滚滚,赤小豆细长型的,体型稍小。红豆相对容易煮烂,吃起来比较软绵,适合熬粥。而赤小豆很难煮熟,即使煮很久吃起来也较为生硬,适合煲汤喝。赤小豆的祛湿效果更好,特别适合各种特发性水肿病人的食疗。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有清热祛湿之功,所以较为适合湿热体质的人食用,脾胃虚寒的人尽量不要服用。而且,赤小豆是利水的,利水是属于攻邪的,不能常用,否则会损伤人体的正气。所以,当邪气去了以后还是要去扶正,否则水湿会卷土重来。
另外,本身气血虚弱、头晕眼花的人,切记莫要再用赤小豆“通利气血津液”了。
【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5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赤小豆用温水浸泡2-3小时,之后连水带豆一起放入锅中熬煮,将烂时放入洗净的粳米,煮为稀粥即可
用法:早餐食用或早晚温热顿服
功效:利水除湿,可用于手足水肿、足癣、小便不利等症
3.3艾叶是能除寒湿的“纯阳之品”
艾蒿的叶子就叫艾叶。艾蒿通常生长在光照较为强烈的阳面,又是在每年阳气处于上升阶段端午采摘,所以是纯阳之品,有祛寒、除湿、通经络的作用。
人的足底有很多经络和穴位,肝经、脾经和肾经都从足部循行全身。当用艾叶煎剂泡脚时,药中的有效成分就会通过这些经脉穴位进入人体脏腑中,从而达到祛湿散寒的目的。泡脚时,两只脚也可以相互揉搓,以使艾叶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渗透。
【艾叶足浴方】
材料:艾叶50克
做法:将艾叶放入沸水中煎煮约15分钟,待水温稍低后,就可以把脚放入药液浸泡,每次浸泡15-20分钟,水凉后可加入热水
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络
另外,利用艾灸保健养生的人越来越多。艾草烧得比较慢,虽然烟雾会往上走,但燃烧时的热却会透过肌肤到达经络。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通过艾灸可以温通经脉,驱散寒湿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