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早上出门如果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这一条干什么都觉得不顺。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做事无法摆脱上一件事对下一件事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利用好大脑摆脱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影响,更好的控制自己改变呢?
一个完整地行为,其实是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这4个关键环节组成的。在感知环节,主要是要像个情报员一样搜集、获取外部信息,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敏感;在认知环节,要像个分析师,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在决策环节,要像个指挥官,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在行动环节,像个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这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并不是由某个环节单独完成的,它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按照先后顺序来完成,需要高度地配合,流畅地接力,走完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才能打造出来的。一个环节走完,需要走向下一个环节的过程中,而不是跳过某个环节直接面对结果,这恰恰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控制着完成。
这些环节如果没有顺利交接,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比如,“感知”作为侦察兵获取了某个信息,结果拖到认知环节,这样的人就会太敏感,比较容易情绪化,自然很难客观地评价各种情况、各种问题。或者“认知”像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是如果不进行决策、不进行取舍,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而优柔寡断。
有些人压根不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考。正如科学家卡拉汉的研究:人们做不出聪明或者不理智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思考。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都能找到正确方向,有些人就是看起来也不那么聪明,遇到问题想得很慢,但能在每个关键节点上停下来或者慢下来,仔细思考然后再继续往下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做对的选择越多,积累的优势就会越大,显示在生活中这个人可能就越厉害。
还有一些人总是看起来很聪明,但是他们又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或选择编造理由。我们的大脑通常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总想把认知决策这行为快点干完。就像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博士就发现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编造理由。聪明的人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聪明的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
这种人赢了就觉得是自己实力强大,输了就说是运气不好。避免这样的问题,就要给我们的大脑设立一个“立项决策者”角色,他要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完成所有过程,告诉自己遇到困难是不能跳过、逃避的。就像羽毛球比赛打的每个球,从一个来回结束,到开始准备打下一个球,在这期间不能后悔,也不找借口,而是快速的在这两个球中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提升能力。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我们要学习巴菲特的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的操作方法,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500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我们要把我们下一步行动或决策在纸上写下来,作为我们走完所有流程的鞭策,防止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怕犯错,有时候还要主动犯错,如果我们一直关注正确与否,就好像生活在一个被隔离的房间里,接触的都是和我们观点一致的人。只有承认自己想错了,才能发现问题。
跟那些愿意指出你错误的人在一起。举个例子,皮克斯的制作团队,会通过积极反馈和具有建设性的负面反馈来提出和探讨故事构思。“反馈不针对任何人,只针对他们正在制作和开发的电影。你必须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允许大家提出和回答最尖锐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总结:
不管人生多么紧迫,尤其是哪些关键的选择的时候,你都有权利在自己心里给自己按下自己的暂停键。我们只用对自己说:慢,让我想想看!然后激活脑袋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尽可能搜集信息、仔细思考利弊、并进行取舍,然后勇往直前。
参考资料:
1. 得到app《李翔·知识内参》《老喻的人生算法课》《罗辑思维·启发俱乐部》。
(关注、点赞、转发)(全网同名,书童寒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