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清代文学家袁梅的《随园诗话》里看到一个小故事,非常感动。
有一个人叫霞裳,一天,他和父亲在慈湖劳作时,乘船翻覆落入江中。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两人因身穿厚实的棉衣,得以漂浮在水面而不下沉。很快,就有一艘救援船赶到。父亲却喊道:“我老了,快救我儿子!”而儿子霞裳却坚持:“不,先救我父亲,否则我绝不接受救援!”
就在他们父子互相推让,救援人员左右难为之际,恰好另一艘救援船赶到,两人最终均获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父慈子孝的感人故事。危难之际,父亲把生的希望先留给儿子,而儿子却又坚决让救援人员先救父亲,父与子都先考虑对方的生命安危而不是自己。
最近,我了解到身边一个故事,却是完全相悖的版本。不仅进是父与子变成母与女,而且母与女之间的慈与孝未能同频共振,不是双向奔赴,让人不胜唏嘘。
故事的母亲是我们的同事,最近两年查出癌症,一直住院治疗,不能上班已经有好些日子了。长期的治疗费用让家里的经济已经捉襟见肘,而去年自己唯一的女儿的高考没能考好,按分数只能上个大专。但女儿不能接受上大专的现实,于是决定复读。其实复读也无可厚非,但她却不去普通公办高中复读,而非得去民办高中,单单学费一年就要7万元,还有其他费用呢?家里简直不堪其负,艰难支撑,而我的同事更是有苦难言。
自从母亲入院,女儿几乎没有去医院探望过。理由是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想为此分心,担心再次落榜。而她大概早已经忘记了,这十多年来,母亲一直陪伴着她,到外面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砸钱陪读学钢琴,一级一级地考,最终钢琴考到了十级!
然而,当慈爱的母亲倒下的时候,女儿却居然如此的漠然。不但不考虑家里经济的窘迫,执意花掉巨款去名校复读,而且压根不心疼自己的母亲——现在已经不能说话,离生命的终点已经不远。我们这些同事这些外人都觉得非常的不忍,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而孩子却是这样的模样……
我不知道究竟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里面是否有对与错?我们又该责难谁?站在孩子的角度,她可能会振振有词:那是你硬塞给我的,你有问过我是否真的需要与在乎吗?站在母亲的立场,她可能也是特别支持甚至鼓励孩子专心学习,不能离开学校,以免影响来年的高考。
其实,现实中慈与孝不是双向奔赴的现象并不少见,每每遇到,我都没有答案,只能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