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老师说过:教学并无诀窍,教学成功靠的是“水磨的功夫”,说穿了,“诀窍”就是“掌握规律”。而教学要想成功,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如何以情感为纽带?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我深有反思。
1.课前激发期待欲,初读入情。
这次听课,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课前交流这个环节,在课前或者是导入的环节里,老师们帮助学生搞清楚课文的主要角色,以角色的特点触动孩子的情感领域,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让教材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接,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入情。产生“期待欲”,期待着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步发展。有了课前的期待欲,教学也会因为孩子们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入情”是“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生成→淡化→泯灭”,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们大多都能把握住机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得到强化。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觉就没有情感。教师们在教学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有的教师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能借助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有的教师借助于视频,如在学习《梅兰芳蓄须》一课时,讲课教师还借助于视频激发学生入情入境。从引导孩子们“初读入情”开始,就用生动的、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都感受到了文中的形象,这样就能唤起孩子们的兴奋,打动孩子们的心,当孩子们的心动了的时候,内心的情感发展就会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了。
3. 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当儿童感受课文形象并为之动情、情感趋向高潮时,教师还能够从朗读的声调、发言的遣词中捕捉教学的契机,推进教学过程,引导孩子们从细读进入精读环节。
到精读阶段,孩子们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浸润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如《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当孩子们体会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时,教师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引导学生更深地去理解语言,从而激起他们的情感深化。同时,教师还借助比较区别,将文中的“我”与父亲进行对比;借助想象来展开,教师朗读精彩片段,学生想象画面。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一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孩子的情感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仅是一次积淀,只有在反复、迭加中,孩子们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才能培养起来。在比较中欣赏,以想象为契机,以教师为主导语言为媒介,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使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能力都得到培养。
4、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当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自然就想读了,而且还想抑扬顿挫地去读,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导孩子们表情朗读。表情朗读,读的虽然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态度,是热爱或憎恨,是喜悦或悲伤,是同情或厌恶。让孩子们带情感去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表达内心真情情感的一种方法,即“言为心声”。
这次听课,发现很多教师都重视了表情朗读,父亲对鸟的喜爱、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等等情感都在字里行间,都在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中。
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我发现讲课的大多老师都注重了这一点。《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对自然中其他美妙声音的描写,梅兰芳颁奖词的撰写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抒发情感。
只有当学生真正的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只有孩子们的情感涌动出来了,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了,当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了,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