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趁着儿子刚两岁阶段,作为新手妈妈,我迫切想从育儿书籍获得经验。
《心理抚养》是一位80多岁的阿姨推荐我看的,今天完成二刷,第一次看是孩子半岁时,从书中获得很多启示。
此书是李玫瑾教授撰写的一本关于育儿理念的书籍。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她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有密切关系。
她在书中提出了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为重要的观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通常会特别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诸如饮食、体重、身高以及是否活泼健康等方面。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领域——孩子的心理健康。
书中强调,家庭是人生的起点,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01、什么是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不仅仅是关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更多地涉及到情感、性格、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这包括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情感安全感及社会适应能力。
李玫瑾教授指出,父母应全面参与孩子的心理抚养过程,通过日常的陪伴和关爱,建立起孩子对他们的信任感,这是管教和立规矩的基础。
她提倡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应该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教育方法,比如1至3岁建立依恋感,3至6岁建立规则感等。
她提出,早年的养育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进而影响其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
02 、为何要对心理抚养
正如李玫瑾教授说:“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童年时期所受的养育方式。
例如,那些在幼年时期缺乏足够心理抚养的孩子,可能在青春期展现出攻击性、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李玫瑾教授坚持认为父母只有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来获得孩子的依恋感,才能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因此,与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相比,心理抚养显得尤为重要。
03、如何进行心理抚养
家庭是孩子初步认知世界的场所,父母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稳定的情终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反之,紧张的家庭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影响其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1. 以身试教:一个好的好的教育是成为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应首先认识并反省自己,改变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和谐相处,说话有度,以身作则。
2. 情感抚养: 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家庭温暖,这比任何物质财富都重要。
3. 性格培养:从小孩子就应该学会面对“不”,并逐步建立规则意识。
文章中拥有大量的真实案例给予佐证,文章的后面几个小章节更是给予了养育好性格和能力的方法论。
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如何处理挫折和拒绝,这对形成孩子的性格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
虽然养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但社会也应当提供支持和资源,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充分履行育儿职责的家庭。
从开设家长学校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应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所有孩子获得良好的心理抚养。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父母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
通过重视心理抚养,我们不仅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还为他们的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共同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有韧性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