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习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享:
一、引子
二、童心不泯之好奇心
三、童心不泯之“孩子气”
四、童心不泯之包容心
五、童心不泯之放养
有这么一位白发老人,在春节总能收到许多学生寄来的贺卡、挂历、台历或其他礼物。
有这么一位白发老人,教过的学生遇到他总要停下来载他一程,亦或者拉上他聊会家常。
有这么一位白发老人,碰巧教了父女俩,父女俩总是津津乐道:遇到了老师中最好的一位。
他的名字叫于永正,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想于老师应该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于老师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总结。写了一本名叫《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书中,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翻开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静静品味文字背后的教育故事。如果说于永正老师的经历是一壶暖茶,那么我在这壶茶里喝出了茶水的清醇、嚼出了茶叶的清香。它们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温和美丽,如涓涓细流,浸入人的心灵。
最喜欢书中的第四章《童心不泯》。
其中童心不泯标志之一就是和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和学生一起收集珊瑚;执教《祖父的园子》就和学生一起观察菜园子;执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带着孩子一起走过大雨过后的校园小路。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二是“孩子气”。 于老师带学生郊外游玩,像个“孩子王”似的,带着他们玩小孩子的把戏,完全就是一个孩子,沉浸在其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也许有人会说于老师“孩子气”太重,不像老师了。但事实证明,他越和学生相似,学生越亲近他。
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三是要有一颗“包容心”, 教育之所以会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其背后就是——包容心。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后进生这个群体是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于老师会让他们读两本书。一本叫“无字之书”,这本书就是老师。于老师会努力让他们从这本书里读出尊重、宽容、开朗、乐观、耐心、一丝不苟。另一本是“有字之书”,是于老师让后进生读的最重要的书。读书是有力量的,只有读书,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
童心不泯的标识之四就是“放养”。像于老师所说:对孩子实行放养就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岂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五十多年了,学生一年年地长大,我却还是个孩子。是一届一届学生的童年延续了我的童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我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到底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总之,一定是“行为”。
最后我以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分享: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
“书海遨游拾贝,文化浸润人生”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心田,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