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断舍离》。这篇文章并非一篇书评,而是我实实在在的尝试,尝试去转变。
断舍离这个词或许对许多人而言并不陌生。我早已记不清是自己何时知道这个词的。可读完《断舍离》,我发觉我对此知之甚少。
断舍离≠单纯的整理与收纳
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假想了大概会阅读到的内容,其中大部分应该就是教我如何整理,如何扔掉那些不需要的杂物。
我并非没有尝试过扔东西这件事。
去年年底,面对着寝室杂乱的桌面和衣柜,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好新年要来了,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地辞旧迎新一番。为那次难能可贵的整理,我还录了段Vlog来纪念。如果没有那段Vlog,我可能还无法准确地说明我作为一位乱室佳人的不凡实力。
根据Vlog记录下的过程回忆,我当时大概收拾出了五六袋的垃圾。其中包括两把无用的木槌和7-8CM厚的纸张资料。
被扔掉的垃圾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大一部分物品因为我实在舍不得扔而有幸被留了下来。比如不怎么吃的半桶立方糖、被闲置的快用完的乳液、像素低但貌美的数码相机。
那次整理完,我的东西还是满满当当的,仅仅看起来变整齐了一些。可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一切又恢复原状了。
这其实在我的意料之中。就如同书中写到的那样,单纯的整理和一般意义上的收纳并不能够使我摆脱杂乱。
我逐渐意识到,只要我一直生活在满满当当的空间里,弄乱这个空间对我而言就极其容易。哪怕只是购入一件物品,我都有可能因为缺少收纳的空间而将之随手一塞。一件两件地累积,最后,物品溢出。
我的断舍离从舍得扔东西开始
只有东西多的空间才需要收纳,而断舍离的出发点就在于如何才能不做一般意义上的收纳。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神气。”
这是我刚翻开书时读到的一段话。
后来想想,这大概就是断舍离的舍得之道。
读完这本书后,我立即着手“扔东西”这件事,扔掉无用之物、多余之物。这大概是我近来行动力最强的一次,想到就立刻去做了。
可该怎么认定一件物品是“无用”和“多余”的呢?书里用了一个坐标轴进行解释。X轴是重要度轴,Y轴是时间轴。只有X轴和Y轴相交的坐标原点才是真正对你有用之物,其他的皆是无用和多余。
每个人对于断舍离最终都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的一套是:用“时间”和“心情”这两个标准去衡量。
先问自己:这个东西我有多久没有用过了?
我发现在我的诸多物品里,有一部分物品我有半年以上没有使用。半年前,我留下它们是因为觉得将来有用。可到了半年后“将来”,我连碰都没有碰过它们。
这些物品就是我断舍离的切入点。
我扔掉了过期的辣片、不会再吃的糖果,撕掉了许多无用的文稿。扔掉这些后,我的抽屉、柜子大概空出了二分之一。
可我并不满足于此。
再问自己:那些我最近用过的东西,如果不使用它们会让我不悦吗?
有些东西确实有用,但我不用它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也不会让我觉得有任何不悦。那这样的东西对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随之,我又清出了眼影盘、眼线笔、面膜等物品。这些有用的东西,我希望它们能找到让他们发光发热的主人。
我在寝室里为它们整理出了一个闲置格子铺,又在花粉儿上开了个二手店铺。
希望能借助花粉儿这个平台将这些东西转卖出去。两天时间我卖出了三件物品,其中包括我那个像素低但貌美的数码相机。
我还挺乐在其中的,所以以后打算一直更新这个二手店铺,时刻让自己的空间保持一个出的状态。
贴一些断舍离后寝室局部空间的对比图吧。改变还是十分明显的。
到此为止,我断舍离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下一个阶段就是学会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频繁地买无用、多余之物为生活再添负担。
断舍离并非意味着不能再添置物品,而是要让整个生活空间保持一个流动的状态,有进有出。所以,之后对待每一件物品,我都会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我还挺期待那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