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二月底,楼顶上积着的去年的雪已经消融得差不多了,即便封门闭户,新一天的清晨也是这样悄无声息的从窗帘缝间溜进屋中。
《看见》这本书写是柴静在主持生涯中所见的一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以及其中的人。这样的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着读者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每读一次,心得就会改变一次。当然了,也不是说新感悟就比旧感悟更高明更有深度,只是,会有不同。
说几点体会吧。
一、客观
记者与看客的不同,就是看客可以思考,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而记者,也必须思考,但不能有观点。因为一旦产生了观点,报道就可能有失偏颇。
生活中,事实往往代表的是理性,而观点是感性。观点应是在了解全部事实之后所表达出来的,倘若观点快于事实,那么必然可能出现误判。
因此,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事,需要拿出判断之前,先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掌握了全部事实?不明白不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站队。
二、深度
每件事细说起来,都有深层可挖,问题是,你能不能看清深层要从哪个方向挖?
蒸一锅米饭,是件在普通不过的事了,但细说起来,这里面问题就多了。比如火候的问题,时间的问题,米和水比例的问题,锅的大小高度的问题。这里面又要进一步讨论生米做成熟饭中哪些营养素经过蒸煮变性了,变性的温度和时间,变性具体的分子机制,以及米中各个营养素的含量占比,南方米和北方米的差异,人与人对口感的不同偏好等等。
在某些事情上的深度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认识问题。
三、主次
2008年的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一次盛会,与主流选择报道夺金热门选手不同,柴静选择性地报道了一些奥运赛场上的“小人物”。他们不被聚光灯追逐,却各有故事。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种这样的事情,当所有人都盯着一个焦点时,焦点炙手可热,这时候,你想从焦点上获得突破比别人做的都好可能就不太容易,反而,去寻找一些其他可能说不定更容易出彩。当然,寻找的过程可能是曲折的,甚至寻找了之后做出来仍然只是感动自己。这需要一种思路,更需要一个心态。
四、执著
现代社会很多人失去了理想,但更多人在抱怨理想,因为难以达到。
工作不是理想,工作就是生存,期待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什么或是证明什么本身就是不可靠的。现实是,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往往激励你的也已经不是理想,而是欲望了。
理想能不能实现,是否因为它是理想所以永远只能追逐?
因此,理想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执著,是往下走下去的脚步。当排除了一些肯定是通往毁灭之路的选项后,我们都会有困惑,我的路通向哪里?这条路能否到达我的目的地?我能否到达?而事实上,在《看见》这本书中,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在走,坚定不移的走,持之以恒的走,不是走走停停,不是前一步后一步,不是这几年这条路再几年换条路。
愿疫情早日结束,前路多艰,愿我们鼓起勇气,不停下这或矫健或蹒跚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