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络上关于芬兰人“社交恐惧症”的讨论很是热闹,很多都配有类似这张照片的等公车情景。相关微博里有很多评论,都是说自己有类似的情况,觉得芬兰很适合自己。对于芬兰,我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对于网络讨论也只能看看。我的关注点在“社交恐惧症”上。
现在我的午餐、晚餐多是和一个同事一起走路10多分钟到食堂吃。我们有很多时间一起交流。于是,我对“连接”“越界”有了更深的体验。
认识了应童老师和众多的同修们后,我接触了很多新的观念。于是在和同事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互相分享各自的观点,难免会意见相左。以前,我甚至不知如何起头分享我的观点,心里会想,别人过得好好的,我是不是在瞎起哄呢?我是不是等别人主动和我连接,比较好呢?对于产品的分享,我以前也是这样。我买到了不错的产品,也不知如何向他人分享。担心交流中冷场,担心对方感觉不好,担心自己越界……对于社交,虽然不至于到恐惧症的地步,但也偏向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如今,看到同修们都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看到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产生如此美好的连接,我也渐渐放下了自己的各种担心。
记录到这里,对“越界”有了点想法。越界很多时候是以“负面评判”为前提的。因为对外界有负面评判,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希望外界能够有所改变。自己与外界的连接是基于自己的需要,于是,这样的连接往往是脆弱的。
有力量的连接是没有期待的,是带着正面欣赏的。我为何选择向你表达,是因为我感觉我们是同频的,我和你有同样的经历,我能同理到你,于是,我表达。这是基于我的感觉,可能事实并非如此,那也很好,我收获了不同的观点、体验等等,我的经历因此更加丰富。
觉察是否有“越界”情况出现,我的体会是,觉察是否出现了“不合我意”。当我在交流中,心里升起不舒服的感觉时,就是我对他人产生了期待,而Ta的反馈不符合按我的期待。这里,就可以觉察越界的原因,越界的观念自然就被拦截了。越界,也并不是问题,只是我更深觉察自己的契机。
当我能更多地拦截自己的越界,我的包容度就变大了,我会不容易被他人“越界”,我会更有力量、更积极地去分享自己,不为改变外界的分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