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学期古文课增加一课时,所以本学期带孩子学习了十六篇古文,并且补充学习了李白诗作五篇,唐代张九龄的《答陆澧》及宋代杨万里诗作《咏桂》。
小学生学小古文,不要过分详解字句,这样极易打击孩子信心,破坏兴趣。学这些简短有趣的小古文,最简单有效方式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言不虚。今人教育专家于永正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所以,在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忠实贯彻多读这一原则的。当然,会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会调整具体要求,要求有的孩子当堂成诵,而有的孩子熟读即可。读是对孩子学习所有古文的要求,具体到不同文体的古文,会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
开学伊始,学了五篇说明性的古文,关于植物的,表演性不强,遂给孩子讲述了有关故事。比如,学习《松》时,顺带讲了五大夫松的故事,秦末宫女服食松针长寿的故事。学习《杨柳》时,有孩子问道为什么柳树就是杨柳,顺势给孩子讲了一下隋炀帝的故事,学习《岁寒三友》时,除了让孩子自己讲述“望梅止渴”这一成语故事外,还给孩子补充了一神医用画治病的故事,此画名为《梅熟时节满园春》,患者正好以前给孩子们提过的隋炀帝。故事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喜爱,也许这些故事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后面接着学习《铁杵磨针》,浅显的故事寓意不浅。有人物有情节的古文是一定要表演的,孩子们很积极,道具信手拈来,拿着笛子这个铁杵就开始了。学《南辕北辙》时也这样,把陀螺鞭子拿过来,在空中飞舞着,一辆马车就开过来来了。为了让孩子对李白有更多了解,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选了李白的五首绝句,自己设法搜寻资料,每人认领一首,届时由他们自己给大家讲解。有孩子相当认真,讲解时把译文都一字一句地写在了黑板上。
要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本学期特意设置了提问环节,自读三遍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告诉他们: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提出好的问题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学习《曹冲称象》时 孩子们的问题出人意料:称象时的曹冲到底多少岁?这头象到底多重?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尽量不给出答案,让孩子们讨论找到答案,或者提醒他们,现在网络时代,资源渠道极其丰富。
学《道边李苦》时,也给孩子讲了王戎吝啬的故事。孩子们阴险深刻啊,原来神童也不是完美的,想来孩子们会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也再稍微拓展了一下,给孩子们看可关于“竹林七贤”的视频,他们对放诞的好酒的刘伶特别感兴趣,搜集了他的故事并配上画。
学《破瓮救友》时,为让孩子们发散思维,特地设置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会采用其他什么办法呢?孩子们可谓异想天开,有人说甩绳子过去,有人用网兜 ,有人用吸管,甚至有人要用火的……
学《守株待兔》时,我用双手给他们演了这个寓言故事,然后要求他们先两个人一组,一人配音,一人演,再一个人又配音又演。
针对孩子们对汉字字形掌握不够的现状,本学期增加了一些练习和考核,不定时听写默写,出一小套题给他们做做。后半学期为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扎实掌握一些浅显文言基础,要求他们自行把古文版的故事改写成白话版的故事,不是简单翻译,鼓励添加细节,写得生动,但不得篡改愿意。个别孩子改写得真令人惊叹,加入的细节风趣十足。
打算下学期带给孩子们一些古代笑话,期待与这些活力十足的孩子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