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鸟鸣啁啾中醒来,推窗既可见屋后山间美景。走在室外的小道上,空气异常清新。吃过早饭,上车出发,继续开始第二天的研学之旅。
雨后的徽州如诗如画,空气中充满着水分子的味道。远方群山如黛,横亘绵延在风起云涌的云海下,点染着如水墨画般的粉墙黛瓦,松竹交映、植被丰富,如同一首刻满锦绣烟火的诗,静谧而深远。
经过约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潜口民宅。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跨越朝代的古建筑。我们首先参观明代建筑。民宅依山而建,经由山门进去,沿一条小石径登山而上。穿行在一座座古宅之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幽远的古代。
方氏宗祠坊,经导游的讲述特别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正面门楼上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富有如他们最终的期待都是“诗书传家久”,希望孩子们能听进去,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与明宅相对而望的是清宅,相隔百米。各清代古建筑沿环形游览道排布。既有清代微商住宅,官宦宅邸,书香门第,也有寻常百姓家。比起明代建筑,马头墙高耸,它更豪华气派。往前走看到了清园的戏台,戏台上空荡荡,宛如一场大戏刚刚散场,只剩下幽远的寂静。戏台的匾额上写着“戏如人生”亦或是念做“人生如戏”。曾经徽州的辉煌犹如这散场的大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转眼又是千年……
山间寂静,古木参天,掩藏在蔓蔓青翠间的古建筑遗世独立。悠长历史中的祠堂,阳光跌落的天井……虽匆匆而过,但也曾感受过它的韵味与古朴。
继续乘车来到徽州糕饼博物馆,一听说名字,孩子们就感知到了这里会有舌尖上的美食。走进博物馆香气扑面而来。在讲解员超快语速的讲解之下,我们行色匆匆,匆忙之间了解了一下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美食。
按行程安排,下午去宏村。“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宏村被誉为“画里乡村”,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这里的古人为了防火灌田,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村口的两棵古树为“牛角”。
进门不久,就来到南湖风光景点。湖成大弓形,周围树木参天,苍翠欲滴。远峰近宅映入水中,清新雅致。经中堤画桥,我们进入村子。左拐不久就来到了南湖书院,最让心底暗暗萌生一股自豪之感的就是导游说这个书院汪姓子女读书不要钱。导游再次为孩子们重复了流传于徽州大地的俗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三代不读书,全家一窝猪。”话糙理不糙,透漏出浓浓诗礼传家、贾而好儒的徽州文化内涵。
继续沿着村中小巷来到了村中央的月沼景点。四周青石铺展,清一色的白墙黛瓦古建筑环绕四周,与蓝天白云共融共生一起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疑心这是画上山水还是山水如画?绕着池塘走了不多远来到汪氏宗祠,是一座很典型的徽派建筑。导游为我们讲述了汪氏祠堂的门楼,尊贵雍容,威风凛凛。门楼砖雕正中竖着刻有朱红色的恩荣两字。导游告诉孩子们古代牌坊分三等:御赐,恩荣,圣旨。“恩荣”属于二等级别。门楼上有龙凤麒麟等雕刻,皆是如意吉祥的象征。进了门楼,站在天井里,在导游的引荐下,与正堂里的三幅汪氏祖先画像见面了。左侧偏堂上挂了一幅女性画像,上方匾额上有“巾帼丈夫”四个大字。她是救家族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不愧于“丈夫”二字。
来到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承志堂。见识到了古代巨贾住宅之宏伟精致,进门两边,是保镖房、佣人房。内院、外院、前堂、后堂、厢房、书房、厨房、马厩应有尽有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建筑遍布砖、石、木雕装饰,精雕细镂、飞金重彩、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
沿着宏村的水圳漫游,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间导游带着我们已来到村口两棵古树前,这是牛型村的牛角,也是村子里的风水树。稍事歇息,我们的研学之旅就要结束了。
再一次回望阳光下的秀丽村落和画桥柳荫,仿佛置身梦境,梦再美,也会醒来。回眸,马头墙下,水墨徽州,氤氲在岁月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