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
(张载《正蒙·中正篇第八》横渠先生曰)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矣。
《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告诫要杜绝“意必固我”四种情况,横渠先生认为,它贯穿于治学的始终,所谓两端即始学与成德。意,始学而设定某种意图,如成德,故曰有思;必,治学过程中希望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期待其实现,故曰有待;固,拘泥于成见或过往的经验,不能接受新的见解和事物,故曰不化;我,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成事必在于我,胸怀便不够宽广,如局限于方隅之间,故曰有方。意在事先,必、固在事中,我在事中和事后,意必固我涵盖整个治学过程。
横渠先生说,这四种毛病,只要有一种,便不符合天地之道了,此为不能尽性而不知天,此处可言何思何虑?
2.85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横渠先生曰)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横渠先生解释说,上达就是回归天理,下达就是蝇营狗苟,以满足私欲。
反,通返。人性本身善的,但是收到后天环境的污染,难免不同程度偏离了本性,故治学以返天理,能够这样做,便是上达。下达则是指世俗的功成名就,其只以功名利禄为标准。
2.86
(张载《正蒙·至当篇第六》横渠先生曰)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系辞·第七章》:“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致知在于知天,因而是崇高的,礼在于践行,重在切实笃行,故是卑下的,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指阴阳二仪,阴阳分立,易道流行。成性,太极生两仪,阴阳共同作用成就的那个天性,即本然的天性,天之成性便是人的成性,因此不断存养扩充本性,人间道义就出来了。
横渠先生是这样解读的:知的最高境界是知天,天是最崇高的,天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昼夜象征阴阳之道,能够通晓阴阳之道的智慧,是最高的智慧。但是有了这种形而上的崇高智慧,如果不在实践中展现出来,那这种智慧等于不是自己的。礼,践履也,礼就是实践,就是行。知礼,便是知行。所以说知与礼共同作用而成就本性,人间道义就彰显出来了,就像阴阳交用,易道流行其间。知崇天,属阳,礼卑地,属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知的范畴,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属于礼的范畴。知的对象是道,义是道的用,礼是义的体现。故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