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一度端午节,老家把这个节日称为五月节。每逢传统节日,都是与祭拜脱不了干系的。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也不觉得麻烦或是迷信,只是觉得过节就是理该如此。这是一种仪式感,也有着大家感恩、向往美好的感情在里面。
五月初四晚,有未满15虚岁小孩子的家庭,就要准备一应食物,在床上祭拜一位称为“阿婆”的神,她是一位专门保护孩子健康长大的女神。端午节这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祭祖,感谢祖宗恩德,祈求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中华大地,人多地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及应节食物。说到端午节的食物,大家肯定觉得是粽子。但是在老家,却是一种叫做栀粿的食物。栀粿加工制作精细,配制方法考究,风味独特。这种食物我们也说不清从何时就开始有的,反正,端午前后吃栀粿的风俗已经是世代相传下来了。
栀粿的原料是糯米。记得小时候时还没有磨米浆的机器,大人要把糯米浸渍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配入捣碎的栀子过滤出来的黄色药液,再用铺姜碱液拌匀(铺姜是一种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浸泡过滤取液),然后放入容器蒸熟。起锅后又把栀粿弄到一个大黑陶盆里,加了花生油,然后不停揉搓,最后把这一盆栀粿做成一个个手掌大小的圆圆的东西,垫上剪好形状的香蕉叶或是荷叶,这才算大功告成。完工后的栀粿是棕黄色的,晶莹润滑,有种很特别的香味。吃的时候用细线割成小块蘸上白糖或是红糖。后来因为这种做法太麻烦,栀子和铺姜药液就用碳酸氢钠(苏打粉)加入浓茶水代替了。糯米浆也不用手工去磨了,买上现成的糯米粉兑水就行了。蒸熟后又倒出来揉搓这个环节也省掉了。虽然省事多了,但是老人家总说现在的栀粿没以前好吃了。
端午节前后天气潮湿闷热,蚊蝇细菌滋生。这个时候食栀粿有助消化、增食欲、清热防疫,解毒凉血之功。栀粿我们又称为“栀粽”,“粽”在方言里跟“壮”同音,所以,五月节一到,大家都会问:吃壮了没?寓意大家吃了身体强壮。
以前,端午这天,大人还会去采来艾草和铺姜,家里边里里外外、边边角角挥挥扫扫一下,目的是为了驱赶蚊子苍蝇等害虫。现在,也很少人这样做了,大家图省事,也没那么讲究了,而且驱蚊神器也很多了。不过,还真有点怀念这种习俗啊——那好闻的青草味在家里飘荡着……
“未食壮,破袄不能放。”五月节到了,代表真正的夏天到了,也可以进行水上活动了。龙船鼓响,青壮年男子纷纷动起来,投进这一年一度的激情里。这些年,已难得一见这种活动了。一方面,年轻人大都出去上学或是谋生去了,不比以前,大家都在村里务农。另一方面,各种原因造成村里边水路不通,也就丧失了举办龙舟赛的条件。
端午节当天的水叫做龙舟水。还没有自来水的年月里,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去大水井里挑水,把家里的水缸盛得满满的。女人们都要用龙舟水洗头发。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希望一家平安,无病无灾的愿望。
五月,古时候称为“恶月”,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五月节是一个如此美好的节日。虽然有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前进而渐行渐远了,只留下了一些让人怀念的场面在我们的记忆里。但它们的确曾真真实实地发生过存在过,也许会在我们口口相传中,久久不散,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