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女儿阶段成绩其时占优,小学毕业之前,我已开始教她毕业升初如何理智择校事宜了,因本地有三所实验民办中学,环境条件非普通中学能比,但我也让她报名参加三所名校自主招生考试,让她摸清楚自己实力同时,也必须知道并非天才,还有更多强人,这决不是打击她信心,是让她自己学会掂量,有自知之明,至此心里应有底,是否已经尽力,自己实力应知道,能力水平只在哪个层次,同时事先带她到这三所观看,让她看到这三所学校确实环境条件不错,我也不是硬不准她到这三所学校读书,而是不加隐瞒第一次告诉她我能力有限,无法承受其时这三所学校入学应交建择校费8000到1万,但若她想去读,前提是有足够实力取得减免建校费成绩,虽我早知她其时能力没有问题,这三所学校只是自主招生,自出试卷,自师阅卷,其题目难度据她考后说并不高,只考语数两门,若考生两门成绩起过170分以上每分1000元,而我相信其时考177分不难,但事实是,学校只是用手段而已,每年优惠减免的少有例外是县级主管领导,本校教职工子女,但我不将这个事实告诉她,只告诉她若能取得奖学成绩,我会乐意承担其正常所需学费,同时告诉她我所了解到这三所学校初升高的事实,本地升高是以考取本地一中为基准,即这三所学校初升高考取一中只有30%几,考取本校高中的只有40%几,而有20%仍会转回普通中学或有弃读,不是一进这几所学校就都能在中考考入一中,而只要自己能力智商达到,普通中学里也有优生考入一中,如此这般,她虽先后考到其三所学救实验班分数以上,但她同时也还是看到比她考得好的还是大有人在,且自认本阶段己算尽力发挥正常了,我再告诉她这些考得好有些或还能考得更好,如她由乡转城校就有这个实力,而有些考得虽好的到这三校后,发现自己不再优秀,因人受智商能力限制,提高成绩困难,反难得到老师关爱,己失自信,反不利进步,有人会丧失信心。
如此这般,当小学毕业统考分数出来,老师有问谁想报名到本地环境条件最差一所中学读初时,她第一个举手愿意,主因该校招生公报上写有考取上述三所学校实验班分数同学有优惠,即减免学杂费,而入读后三年同学成绩在年级排名前十继续减免,放学回她告诉我她因此报了名,她校班老师同学都觉可惜,而我问她是非会后悔,她说不会,于是我告诉她这是最明智的决择,我再次告她人的智商水平虽有限定,但有一定,即人的智商不会突然退化,除非有病,早恋,贪玩影响,是龙,到哪也是龙,是虫,到哪还是虫,能鹤立鸡群更易被老师关注,施以厚爱,自己更会保持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而老师现都是考取的,教书能力不必怀疑,有些只不过是巧媳难煮无米之炊而己,如此她带着完全自愿,求学兴趣,高兴地进入了这所之前一直被当地家长同学都听说,相信是最差的学校,而在她带动下,她的玩得好同学一齐进入该校,初中毕业,其班级考取一中比例名列前茅,校长每考都十分荣幸宣布,全县57所中学包括上列三校在内优生班比们我校是前五名,第四名,最终中考第三名,而我女及包括其他同学自然而然考入一中,
感言:现代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苦了太多孩子,父母比较盲目,不看自己孩子实力,让其以为努力可超优,不知“十指生成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人的能力有限定,智商有高低,一旦超过本能,想提高一分一厘非易事,每个班年级,每个学校,每个县市省,每期每年都有第一名,那算天才,便不觉题难,不显用功,玩乐中学习,考试最不紧张,有人追赶稍用点功又把追赶者他的丢到老远,望尘不及,让第二,三名落后不只三五几分,了三到前至十名是人才,各显其能,你追我赶轮流坐庄,超越是侥幸,之后是凡人,决胜在分毫,最是用功之层,却总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智商能力差别不大时,有理想有志气的人笨鸟先飞者才有效,才勤能补点拙,不及格孩子在小学是弱智,能正常升初者小学成绩门门有90分左右的忽严重退步到每门的同学不及格是偷懒不思进取,是早恋,是已经过第一轮小学筛选,优劣已分,优上优校,普进普班,而现不少父母在子女本只二流成绩却送一流学班,如此反不利孩子正常发挥,只会让孩子显得毫无优势,而人以群分,总是力不从心无法取胜会使孩子对自己能力怀疑,从而使一部分孩子渐失自信,本来人的本能接受能力不会无缘无故退化,除非后天生病损伤大脑,这是让孩子丧失本能最不明智的决择,只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行,让家长更失望。
有些孩子在读书方面确实不显优秀,但其他方面各有特点所能,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俗话说:“尺木做得用,寸木做得尖,刨木屑烧得火烤,锯木灰筑得蚊烟”,即寸木能做寸用,而人各有本能,各有其才,适才归命里,只有让人尽所能,名显所长,才是有教无类,而现是家长奢求,其实知子女莫若父母,聪明有种,你自己就这点智商,却把孩子当天才,实在糊涂可笑,于是出现笑话,子女指责父母不是会飞的鸡,却孵出个小鸡指望孩子都能飞。
而老师在各种评比评先制度下,也高估自己能力,以为真有教无类,却不知有些孩子真不喜欢不会读书,或说不是个读书的料,但各人总有各人长处,会读书的其它方面不如普遍孩子多的是,孔圣人说的有教无类,实是因材施教,得天下英才教之才能让老师教有所成,教以为乐为荣,而现老师除清华,北大多难得乐,不以教职为荣,之前各师傅带徒,特是教武要先看人,是不是个学武之料,适不适合学这个,而现学子,多有被动,多有无奈,多有忧愁,父母期望过高,自己理想难以实现,虽勤能补拙,但难以增智,于是伤心绝望,选择轻生不是个例,谁之个,首在家长,本应该早发现孩子闪光点,孩子兴趣,爱是成全,在不能改变教育制度时,可以从己做起,让孩子活得快乐,快乐学习,各人有各人福报,古师代徒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父母为何不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