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我充分体会到了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前一刻孩子像天使,后一秒他就变成了恶魔,分分钟挑战我们的心理极限。
各种育儿文章都告诉我们,淡定,是妈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拥有稳定情绪的妈妈自然能养育平和有爱、乐观积极的宝宝。可是,你们倒是告诉我,怎样才能淡定呢?
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不给买玩具就赖着不肯走;我说往东他偏往西,我要他睡,他精力四射愣是躺1小时都不闭眼,我也想做个温文尔雅、淡定平和的妈妈,可是,这熊孩子咋就那么不配合呢?
好在,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孩子:挑战》,这让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对于怎样做一个淡定的妈妈,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完这本书,我真恨不得把孩子塞进肚,重新养一遍!我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这些年的抓狂,肯定就少多了。
这本《孩子:挑战》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它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这本书写于1964年,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位儿童心理学家早就跟我们讲解了一系列“不娇纵不惩罚”地对待孩子的有效方式,这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
这个信息也告诉我们,50年前人们遇到的育儿问题跟我们现在遇到的育儿问题基本没什么差别,因为人性过多少年都一样。而书中记录的大量案例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在育儿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50年前的人们能获得帮助,今天的我们依旧可以获得帮助。
那么,这本书讲了什么样的育儿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要想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有效引导,得先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孩子:挑战》告诉我们,孩子最强烈的心理动机是追求归属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翻译成人话,简单来说就是,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
所以说,不论孩子是表现好还是表现坏,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在父母心目中是有位置的,他想知道父母是在乎他的。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虽然孩子的目的都一样,但是父母给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于是,孩子有的会表现越来越好,有的就会表现越来越坏。
而表现不怎么好的孩子,其实就是没怎么获得归属感,因而会气馁,他们一气馁就会追求“错误目标”以期获得归属感,这些错误目标大体分为四类:
一、孩子会追求“过度关注”;
二、孩子会进行“权力之争”;
三、孩子会“报复”;
四、孩子会表现“自暴自弃”。
当孩子哭哭啼啼、拖拖拉拉,或者尽喜欢做一些让父母暴跳如雷的事情时,他们很可能就是在用这种令人恼火的方式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大人对这些行为妥协或让步,就增强了孩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更加相信,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当父母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说不听就开始动手之后,就会陷入“权力之争”。这时候的孩子不想屈服于父母强大的权力,怕失去自己的价值感就会与父母争夺支配权,加强自己的恼火行为来反抗父母。并且,父母的恼羞成怒的受挫情绪,会无意识地让孩子觉得你拿我也没办法,而获得满足感。这种情况往往会形成习惯,导致孩子形成恃强凌弱的性格。
当父母和孩子在权力之争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对方,就容易发展成报复。孩子已经确定自己是不被喜欢的,也没有足够的权力,于是,为了补偿自己受伤的感情,他会采取伤害人的反击和报复来体现价值感。
最后,彻底气馁的孩子会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他都觉得没有成功的机会,他会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会彻底放弃自己,回避一切努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回想孩子的一些举动,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他其实是在吸引我们的注意,想要我们陪伴或者想要我们顺从他们。
事实上,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虽然没有多少主动意识,但是他们总是在下意识地观察我们大人的行为和态度,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他跟家庭关系中每个人的相处和互动都不同。他和妈妈也许会更亲热,只有妈妈在场时,他可能会比较守规矩。他可能会比较怕爸爸,爸爸在场,他会小心翼翼。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可能会无法无天像个小魔王。
这些现象,正是因为孩子在跟每一位亲人相处时,双方互动给他不同的感受和印象,他也就做出了不同的应对。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对待孩子那些令人头疼的做法就可以不用条件反射地发脾气,而是条件反射地想,哦,他是不是在寻求关注,或者他是不是在跟我争权,或者他是不是在报复,这样就不容易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之后,为人父母当然是想把孩子往好路上带,引导他们懂规矩讲道理识大体。
虽然大部分父母都是想要这样做,就是不知如何引导只会硬来,所以才会跟孩子产生冲突。但不排除有的父母会溺爱孩子,认为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归属感,不要给他任何限制,让他们为所欲为。
但是《孩子:挑战》明确提出,没有清晰和明确的界限,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为所欲为却没有真正的快乐。“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就不会自由。”
我们不能通过打骂孩子来强制孩子顺从,而应该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育儿方式。这样做,你才可能成为优雅淡定的妈妈。
在尊重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孩子。——就是这套育儿方式的核心原则。
尊重,不光要尊重孩子,还要尊重我们自己,并且要尊重规则。
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不打不骂不强制就是在尊重他们,不顺从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尊重规则。
具体做法如下: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吸引过分关注时,我们就可以转身离开,或者忽略他的要求,那他们自然会觉得没意思。这样就避免了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
当孩子大吵大闹,我们下意识想要比他更大声来吓住他时,要意识到这样我们就陷入了和孩子的权力之争,那我们就退出战争,尊重他生气的权利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敌人,也就没有胜负一说了。孩子闹完看看没有任何效果,下一次,他也就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要挟大人了。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报复我们、伤害我们时,我们就要首先想到,一定是他们先感受到了伤害,才会采取报复,如果我们用责备和惩罚就会再次伤害到孩子,就更加陷入恶性循环。要打破恶性循环,不妨试试先来个拥抱(他可能就停止报复,只是来一场委屈的大哭)。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自暴自弃,那就千万别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指望,可以安排他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并且始终相信谁都有自己特有的能力,所有人都有价值。这也是对他的尊重,同样也尊重了你自己。
孩子天生是个好奇宝宝,他们会通过种种办法提出要求试探父母,如果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当然会生气,我们尊重他们,允许他们生气哭闹,而不是制止;如果我们不是通过满足或拒绝来对应他们的要求,他们也不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规则。
越是亲近,越容易激怒我们,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样。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很难控制自己的第一反应。当然,即便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可能还是会忍不住第一反应,没关系,慢慢来。《孩子:挑战》同样也鼓励父母,改善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果失败了,想一想曾有的成功,再试一次。“更重要的,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不奖赏,不惩罚,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获得归属感,获得自信和独立。
做一个优雅的妈妈应该没那么容易,但做一个淡定的妈妈,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
为每天的一点点进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