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认知驱动》下篇:做成一件事的技法p171-p178

金句摘录:

第五章:战略——环境与多维

第二节,多维: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对现实结果视而不见,只用最明显的观点来以偏概全。读书并不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真正的分水岭在:纬度。

️学习的秘密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那些不读书却经历丰富的人虽然看上去并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而无法运用的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智慧是去实践。

研究者们认为,好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类似于阅读或知道这样单一思维层面,而要通过实践让潜意识的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维度越丰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诸如“今日事,今日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样的知识真的不用多,只要扎扎实实地践行,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能想到、做到,让它们从脑子里融化到身体里,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真谛,因为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

️学会用潜意识来学习

高手们都懂得同时调用多维度感官来学习。对于学习,特别是技能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训练潜意识,把动作内化,达到不用思考也能快速反应的程度。

️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多读书

一是与好人交流或在优秀的环境中生活,成本是很高的,读书的成本则是相对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尝试。

二是万一你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读书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摆脱现实环境的限制,让自己对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是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生活,不同的书让我们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不同的人物和思想、见识丰富的环境与场景,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实环境的不足。

四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可以为后续的实践和提升储备能量。

五是读书能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度。

知识可以让人厚积薄发,介入阅读最理想的时机,或许正是一个人既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有一些人生困惑的时候,此时读书往往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金句摘录❤️:

记得读的周岭老师的上本书《认知觉醒》就是说了“早冥读写跑”,读书和写作,输入和输出,自己现在每天也在做这件事,感谢加入了富兰克林共读社,让我有了系统的学习书籍的输入,这里不用自己想要读什么书,夏老师每次推荐的书都很经典。还有根据每天看书的启发输出自己的反思感悟,在家待着的时候很难写出来,但是只要出门了或者经历的事多了,就很容易写出来,以前希望生活风平浪静,现在觉得多经历也好,从工作、生活,家庭中发生的事就有记录,有记录就有反思,就会有很多的感悟,就会有践行改变。甚至现在自己会有意识的去多“经历”事情,“没事都要找点事”出来,要出去多流动,因为这样才能践行。在家呆着不和人接触连素材都没有,出去多经历,到处都是素材哈哈。

读书的最好时机我也觉得和自己的经历很匹配,大学毕业以后离开学校了大概中间有5,6年年以前没有看过书了,2015年的时候自己经历了奶奶生病过世,还有自己一个人来杭州闯荡重大事件,感谢那时候一位杭州的朋友推荐让我看微信读书,在上面看了很多的电子书,也能在旁边标注写一些反思感悟,包括奶奶的离世,那时候看电子书《前世今生》,才让我度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时光。在微信读书上也收获了一些朋友还加了联系方式。看纸质书是在7年以后2022年女儿生病去世,刚刚才加入富兰克林共读社,都说7年是一次转折,人生的7年两位至亲离世重大转折时刻经历的时候,都有书陪伴着我。相较于以前自己埋头苦读,现在多了共读交流的平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自己看书到交流读书,感觉共读社就是一个心灵的港湾,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在这里栖息一会,理通顺一下现实里发生的事,“写”下来让一切清晰,从中提炼出宝贵的财富,我可以看看其他伙伴在读书中有什么反思感悟,很多别人的经验也可以直接拿来自己用,省去了自己很多走弯路的时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边学习边践行边成长的过程,最终通往智慧的彼岸,既能滋养自己,也能照亮他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