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地点:QZ YGZ中心幼儿园
主题:HNS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暨部分市县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工作交流会
形式:安吉游戏试点园现场观摩+研讨交流
今天是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学习的第一天,没有到HK报到,直接到了第一天观摩的QZ,所以没有拿到形成安排。和同组的W姐姐大致了解了组员抵达的时间及大致安排后提前半个多小时到了观摩的营根镇中心幼儿园,大队伍还未到,一个人反而能安静地带着思考观摩。
幼儿园门口极具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八点半,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开展自主阅读活动,老师们也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和孩子们安静地看书。走了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客观来说,幼儿园的环境算不得华丽,精致,但该有的都有了,确实符合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特质。教室宽敞明亮,活动室和寝室分开,操作材料相对比较少。重点看了门口的周计划、日计划安排和游戏回溯,翻看了孩子们的游戏记录,小班孩子的游戏表征中孩子表达的内容比我们幼儿园的大班孩子要多,看出了孩子们日常表达的机会和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情况。
要说孩子的游戏就目前来看,算不得多高,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确实是要强些。这和老师们每天让孩子们做记录,做表征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本次学习活动中的一大特点,让观摩的老师分组,观摩一个班的具体某一个孩子,观察他的游戏并在孩子做好游戏记录后帮孩子做记录。会务手册上还细致地列举了帮助孩子做好表征记录的注意事项,如,倾听记录所观察幼儿表征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还有吗?”等,不建议问“这个画的是什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可以花一些什么?”“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等带有成人引导的词。确认幼儿讲完后,读一遍给幼儿听,“看看老师记得对不对,还有没有补充?”等。 倾听记录时要真诚地、全身心的投入、不组织、不打断、不引导、不否认、不教育、不嫌烦。
本是观摩中二班孩子们游戏的,由于小中班游戏都同属一个区域,孩子们个子也差不多,导致游戏结束跟随孩子们回班后发现自己一直关注的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是小二班的孩子。于是赶紧找到小二班,看到孩子们游戏结束回到班上后正在自觉的更换汗湿的衣服。小班今日仅有十八个孩子,看起来格外轻松。换好衣服,小家伙拿了纸笔开始做游戏记录,游戏时他其实玩了球,可在记录中并没有看到球,而仅是画了两个梯子,问其能否帮他做记录,小家伙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和XX一起玩,拿一个椅子,然后拿一个梯子站在楼梯上,然后有一个滑索飞过来了。”表达完全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但感觉和游戏中我观察的并不一致。带着几分疑惑,记录下了这个问题,计划在研讨中和大家交流。
后面的游戏分享环节没有细听,收获最大的该是饭后的研讨交流活动。在此简要记录触动较大的几点。
1.一对一的倾听,表征是孩子5次反思的过程。游戏后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这是第一次反思;孩子用语言把记录说出来是第二次反思;孩子说完,老师倾听孩子的表达如实记录后读给孩子听时是第三次反思;孩子收纳,整理,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交流的时候是第四次反思;游戏分享是孩子们的第五次反思。
2.一对一倾听只有在老师真正做到放手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好一对一的倾听。以正则幼儿园为例,前三年都在做研究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发展规律,游戏的图示等。当然,游戏的大致流程都会有,只不过不重点研究,而是分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去重点突破。
思考:安吉游戏的难能可贵我觉得不再形式,而在于安吉游戏的游戏精神。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在全国各地推广安吉游戏,孩子们的游戏表征成为了热点问题。走入幼儿园,基本上都有类似所谓的游戏表征。但究竟为什么要让孩子做游戏记录,做一对一的倾听我们很多幼儿园并不清楚,只是因为大家做了,于是我们也做了。虽然园里没有开展安吉游戏,但通过书籍、抖音、公众号等学习了很多安吉游戏的相关资料和视频,个人认为,安吉游戏最大的亮点是让老师走进儿童,观察儿童、倾听儿童进而理解儿童,把游戏权利下方给儿童,真正做到了儿童为主导,教师的只是陪伴着,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幼儿园模式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再是成人角度所认为的孩子们需要的,我及时给予。
回顾我们自己,放手游戏其实做得还是不够,我们还是不够敬畏儿童,我们还是会不自觉的俯视儿童,把他们当“弱者”看待,所以会担忧,会限制,会“教”他们怎么做等。就如专家在研讨总提到的,是老师没读懂孩子,不是孩子没有成长。我们成人所认为的成长,在孩子看来根本不似一回事,我们该少些功利,游戏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的游戏从来只因为能从中得到快乐而游戏,不是因为可以学到东西而游戏。
反思:看似无意义的游戏真的没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