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84小时,第1429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第2版 导言
理性就是专门在这些领域里面从事研究的,在这里,经验既不能提供线索来引导,也不能在事后提供校正。你的命题对不对呢?通常我们会看看经验,通过经验事实来验证,但这里是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领域,没有经验的检验,我们就只有依靠理性了。这里所提到的“理性”( Vernunft ),与前面所提到的“感性”( Sinnlichkeit )和“知性”( Ver-stand ),是康德认识论的三个主要的阶段或层次。
为什么会犯错误?因为这里没有经验来证实,来作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你光凭理性的玄想,离开经验的基地,就很可能犯错误。但不管犯什么错误,不管“引起疑虑的任何一种理由”,也不管旁人的蔑视和漠视,我们还是不放弃这些研究。
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这三个概念就是理性所关心而不可回避的课题。这里强调是“纯粹”理性
上帝在经验中是找不到的;灵魂不朽呢,我们也看不到;自由我们自认为拥有,但是一旦要用经验来考察,就会发现它是不可追溯的,不能用自然界的因果律推出来,能推出来的都是必然的,而不是自由的。这些理念都是无限的概念,也就是超出经验的一切限度。
有三类这样的物自体:主观内心的物自体就是不朽的灵魂;客观世界的物自体就是造成这个世界的自由;主观和客观统一的物自体就是上帝,它们三者在这种理解中都只具有道德含义,而不具有认识含义。
康德认为我们只要小心谨慎也是可以避开矛盾,不受幻相的迷惑;但幻相终究是幻相,它不会消失,而总是会对我们形成诱惑。如康德后面在谈到“二律背反”和其他辩证论的解决时说的,尽管我们会碰到矛盾,但只要我们严格的把握概念,不要混淆,不要造成谬误推理和偷换概念,保持概念的严格同一性和精密性,我们就可以避免矛盾。
若将它们当作知识,那就会导致自相矛盾;而要解除这种自相矛盾,就必须不将其当作知识,要将虚构当虚构。既然这些命题脱离了经验,你就要将它们和经验严格划分开来,不要将其混入经验之中。只要你不认为它们还是知识,它们就会有另外的用处,也就是实践方面的用处。
但在康德看来,数学虽然也是先天知识,但不是概念的先天知识,而是直观的先天知识,它的基础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空间作为先天的直观形式,虽然“本身可以先天地被给予”,但毕竟与“单纯的纯概念”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直到康德才把理念加以纯粹化,认为只有那些不包含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概念,只有涉及到无限性的概念,才有资格称之为理念。当然经验世界中也有理念,我们前面讲到“纯水”、“纯金”等概念都属于理念,但这些都只是一般理性的理念,而不是纯粹理性的理念,不属于“先验理念”。
如果它仅仅是关于它自身,那它就不是知识,而只是游戏。康德在这里实际上坚持的是对知识或真理的传统定义,即观念和对象相符合。必须有对象,无对象则无知识。对象在知识论的意义上只能是经验对象,也就是直观对象。但柏拉图的理念无直观经验对象,因为它就失去了任何支撑物。康德的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人的先天知识能力和后天经验的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先天直观形式和先天范畴作用于感官对象,作用于感觉材料,把它们统一起来,综合起来,结构起来,这样才有了关于对象的知识。
可靠是当然的了,在这些分析工作中,只要做得精确,就不会出错。一个概念,你当初是如何形成的,现在你把这个概念中的东西分析出来,就好像把一筐苹果放进去又拿出来,它当然还就是那么多苹果,不会多也不会少,怎么会出错呢?我们的理性就在做这样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也给我们提供出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把我们已经获得知识加以澄清或彰,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知识。
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它们的先天必然性的根据不能像分析判断那样建立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上,而必须建立在另外的基础上,而这个另外的基础在哪里,这个问题在理性派那里还根本没有“进到思想中来”。而要说明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把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别弄清楚,然后才能把先天分析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的区别弄清楚,这才能进入到“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后面讲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样一个“纯粹理性的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