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你们确实正面临一道难关,但真正让你们无法渡过难关的,是你们的绝望心态。为什么要绝望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2023/1/10 发表想法
在此之前,充分地倾听和共情尤为重要,只有患者感受到被共情、被看见、被关注,相信治疗师是真的想帮助他也能帮助他,他才能听进去。
>> 积极态度可以给人带来改变。
>> 我深信神经症中的强迫性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些倾向,可以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而发生改变,由矛盾倾向带来的冲突也可以真正消除。
>>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根本性的改变是可能的。
>> 识别和解决患者绝望的重要性。
>> 想要治愈患者的抑郁症,首先需要在不触碰他一般性绝望的前提下,找出正在折磨他的冲突因素。
阻抗或阻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偏向于指代患者内心不愿改变现状的所有因素。
>> 如果患者重新激发内心活力,他就有勇气和决心放弃曾经给予他安全感的态度,而以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一过程需要患者自主自发地去完成,分析师的敦促和强迫是没有意义的。
>> 解释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尤其对于患者的绝望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能消除患者的宿命感,激发他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并且让他认识到最终必然能从绝望中重获自由,那么患者就拥有了自主行动的能力了,也就等于我们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小说《引诱者日记》
>> 施虐者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住受虐者,而后永不知足地向受虐者提出各种各样的高要求,如果受虐者没有做到他所要求的,他就会设法让对方感到愧疚和羞惭,这种利用他人的手段将施虐特性暴露无遗。施虐者有无穷无尽的理由让自己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继而理直气壮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易卜生的戏剧《海达·高布乐》
>> 施虐者还有一种想要贬损和羞辱他人的倾向,这一倾向和其他几种倾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揭别人的疮疤,是他的一大乐趣,而发现别人的缺陷和弱点简直就是他的一大天赋。他能通过直觉敏锐地找出别人的敏感处和薄弱点,从而进行无情地攻击。但他又会将这种行为合理化为坦率、意在助人。在他想来,他是因为不太放心别人的能力和品性才这么做的,但是如果有人质问他,他这么做真的是因为不放心吗,他会立刻心慌意乱、局促不安。
>> 儿童的残酷行为,看起来只是单纯的应激反应,一般出现于受压或受委屈的时候,它的动机是:通过对更弱小的对象进行报复来肯定自己。相较而言,成年人的虐待倾向显然有着更复杂的动机,而且表现形式也更复杂。
>> 只有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的人,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施虐倾向。
>> 在海达·高布乐和他的诱奸者身上,是不存在理想和抱负,以及所作所为的意义的,他们的生活早已枯竭。当一个人的生活变成这个样子后,剩下的出路,要么是向命运妥协,继续忍受一切,要么就反过来憎恨和报复生活。
>> 这种人感觉不到别人也有各自的不幸,他只能感到当自己饥寒交迫时,别人正围在餐桌旁享受大餐;“他们”在享受健康、闲适、爱情、创作,并且都有自己的归宿……他仇恨“他们”的一切快乐和幸福。凭什么“他们”能享受他享受不到的自由和幸福?
>> 他会竭力否认自己心怀嫉妒,并将它很好地掩藏起来。他总是盯着生活中的沉重、丑恶和痛苦的一面,这种专注除了能表现出他的嫉恨外,更能表现出他有心向自己证明自己的眼睛是多么雪亮,洞察力是多么敏锐,对人生的理解是多么透彻。这也是他喜欢揭别人短处和贬损别人的原因之一。
>> 如果他没有外出旅行的机会,他会觉得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感到非常没面子;如果他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又会因此陷入苦恼,因为他害怕旅途中出现的任何不方便。
>> 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理由对别人失望,并且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同时这也是他无休止地向别人提出各种要求的自以为是的理由。
>> 他对自己的不满会发展到令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地步。他变得更加偏执,因为他害怕被自我厌恶伤害。他需要拒绝一切外部的批评、冷漠和轻视,因为这些东西会碰触到他的自卑,他的策略就是,将这些视为别人的不公正对待,继而通过攻击别人来免除攻击他自己。
>> 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一策略背后的强迫性。他自己无法达到他的理想化形象的要求,于是他期望自己的伴侣能够达到,而且是强迫对方达到。如果伴侣无法达到时,他就会无比愤怒,并将愤怒发泄在伴侣身上。有时候,施虐者也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非要管他呢?他爱怎样就怎样。”但显然这种理智的考虑不会付诸实际行动,因为他并没有解决自身的冲突。他将自己的倾向外化,将自己施加在伴侣身上的压力合理化为“爱”或者希望同伴更好地“成长”。可事实上,我们很清楚,他并不是真的希望伴侣依照他自己的天性、遵循他自己的内在规律而发展,同样,这也不是爱,不是真的关心。他只是将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强加在了伴侣的身上,让他来完成这项他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理直气壮,并且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他为了不受自卑的伤害而产生的自大心态在起作用。
>> 患者有时候特别敏感,将别人的一些行为视为对他的利用、轻蔑或支配,而有的时候,面对别人的真正虐待,他却可以耐心忍受。最后一个证据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看起来就像非常享受这种感觉一样,换句话说,他表现得像一个“受虐狂”一样。
>> 患者压抑自我,不去维护和肯定自己,他在各种场合下都心甘情愿接受别人的伤害。但同时,别人的明显肆虐行为又深深吸引着他,让他感觉自己是个懦弱者,并因此陷入痛苦中,他对公然施虐者既憎恶又钦佩。
>> 别人对他施虐,让他得到了一种满足自己的施虐冲动的机会,而且还不用意识到自己的施虐冲动。通过这种策略,他在自己的冲突中转危为安,将自己定位为无辜的受害者,并且有资格谴责施虐行为。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暗暗希望有朝一日将虐待他的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