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庸》第3天

学习圣贤经典,进一步领悟圣贤智慧,共同经营幸福圆满的人生。

原文阅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原文理解: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在这里“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和”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致中和就是我们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大学》里所讲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看清真相后,我们就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我们依照规律去做,依良知而行,然后发而皆中节,这时所有一切都对了。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想做到致中和的境界,需要时时刻刻去反省自己是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的,看待每一个事情发生的。所有事物的本身,它并不会让我们产生情绪,是我们的看法、观念、经验、标准产生的情绪。当我们看到这个真相的时候,那就是谓之中了。

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是人之常情,凡人皆有,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控制、去宣泄、去表达?经典告诉我们,“发而皆中节”,意味着情绪可以发泄表现出来,但是要有一个“度”,要合乎身份和礼仪。不能够激烈冲撞,不能够任性而为,为能够自己不加控制的情绪而爆发。这种有控制的状态就是“和”。达到和谐、中和的状态,既不伤人,也不伤己。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经典智慧的指引,不仅让我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让我知道,中和之美的妙用。

都说情绪引发情绪,刚,引发了战争;柔,解决了问题。刚易折,柔易弯,刚柔相济,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最通达的道路,是天下最能团结众人共同和谐前行的通达之路。让我们一起追随圣贤的脚步,把经典的智慧和能量,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经营我们的幸福家庭和圆满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