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千年哲思,恰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精准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党员干部唯有以辩证思维穿透迷雾,在困难中寻机遇、于挑战中谋突破,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合格答卷。
辩证认知是化危为机的前提,唯有看透 “危” 与 “机” 的共生本质,方能把握转化主动。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困难与机遇如同硬币的两面,看似对立实则相依。浙江曾因资源环境约束陷入 “成长的烦恼”,但当地党员干部没有局限于 “保生存” 的短期思维,而是将约束视为转型契机,通过科技赋能与结构调整,走出了内涵式发展新路。反观现实中部分干部,面对发展瓶颈时陷入 “本领恐慌”,根源在于缺乏辩证眼光 —— 只看到 “国内需求不足” 的表象,却忽视 “经济长期向好” 的基本面;只焦虑 “企业经营困难” 的压力,却无视 “政策优化发力” 的支撑。这种认知偏差,只会让机遇在犹豫中错失。党员干部当以 “全面看、本质看” 的清醒,既做 “风险预警员”,更当 “机遇发掘者”。
实践担当是转危为机的关键,唯有迈出 “干” 与 “创” 的坚实步伐,方能搭建转化桥梁。困难不会自动变为机遇,其转化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面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遏制打压,我国科研工作者不信邪、不怕压,将 “卡脖子” 清单变为攻关清单,在芯片、5G 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正是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的生动诠释。这种实践担当,既体现为 “沉下去” 的调研智慧,如基层干部从群众意见中找准攻坚方向,让 “绊脚石” 成为 “垫脚石”;更彰显为 “跳出来” 的创新勇气,首钢老厂区摆脱 “工业锈带” 困境,通过绿色改造与功能更新成为消费新地标,印证了 “创新是破解困局的钥匙”。党员干部当摒弃 “躺平心态”,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拼劲,在实践中激活机遇因子。
精神传承是迎危拓机的底气,唯有筑牢 “志” 与 “魂” 的精神根基,方能凝聚转化力量。从伟大建党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始终贯穿着 “敢于压倒一切困难” 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 “满目疮痍、封锁围堵” 的绝境,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起独立工业体系;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对疫情冲击,同样靠的是 “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的磅礴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下更显珍贵 —— 面对地方化债压力,正是凭借 “善作善成” 的韧劲,政策 “组合拳” 才得以显效发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靠着 “自立自强” 的骨气,我们才构建起双循环新格局。党员干部当汲取精神养分,以历史主动精神直面风浪。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发展路上的困难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阶梯。党员干部唯有秉持辩证思维、强化实践担当、传承奋斗精神,方能把困难的 “压力点” 变成发展的 “增长点”,让挑战的 “风险处” 成为突破的 “创新源”。如此,定能在风雨洗礼中掌握发展主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