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爱好者,认真记录自己点点滴滴的足迹,不时的迷茫困惑,真诚的思考体悟和偶尔一闪即逝的灵光。
----------------------------------阿皮Love
那天听罗振宇的《罗胖60秒:怎么处理写作焦虑》,觉得挺有意思的。
于是摘抄了几句:
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想象的目标里,而不是活在当下。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那个想象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当下可执行的台阶或步骤。
有效的办法是,先写一篇“烂稿子”,就是有想法就往上堆,也不讲究措辞。反正也不让别人看。然后改。
焦虑的本质是因为缺乏可控制的当下行动,一旦行动开始,逃避模式就转化成了战斗模式,焦虑自然就没有了。
有时候确实是这样,当我们决定写作的时候,与其焦虑,不如坐下来,先从写一篇“烂稿子”开始。
写完可以慢慢斟酌、修改,改一遍不满意,那就改第二遍,第二遍不满意就改第三遍,改到自己满意为止。文章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被我们修改得面目全非,与最初的“烂稿子”截然不同了。
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即使很多文学大家笔下的经典作品,也是历经一次次修改才最终呈现给读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历时六年,经过无数次修改。
玉不琢,不成器。玉要成器,要雕琢,要下功夫。文章要成“器”,同样需要下功夫,同样需要用心雕琢。我们常常形容这个过程是:雕琢,精雕细琢。
最近在读《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阳明先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节选自《传习录》前言)
《传习录》和阳明先生,就像《论语》和孔子一样。两部经典都是其弟子门人所整理和编录。
王阳明是真正的圣人。
自古以来,中国士人孜孜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做到了。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出自《传习录•陆澄录》
这是昨天读到的片段。
克私欲,致良知,追求天理。
“天理”可能没那么容易理解,克私欲也没那么容易做到,成就圣贤的境界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其中所举的人走路的例子,却是形象而又生动的,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人走路,开始时能够看到的路途有限,走过一段才能看清楚前面一段,走得越远,看清楚的道路也就越远。走到了岔路口,有了疑惑就不耻下问,问明白再继续走,这样才能渐渐走到目的地。
阳明先生提出并倡导知行合一。
即便在当今时代,即使是在写作上,知行合一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实践。
如果真的“知”,那便开始真的“行”;只有真的“行”,才能够真的“知”。知行是统一的整体,无论做什么,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开始,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完成。
无论我们自以为认识的有多清楚多透彻,只要不着手去做,都是不完全的,一味空谈是没什么用的。惟有知行合一。
开始,出发,行动。
放开手脚,迈开步子,着手去做。
走到岔路口,可以去问,问明白再继续往前走。
遇到问题了,可以去问,可以思考,也可以找人帮忙。总之,想办法解决,然后继续征途。
写文章,先下笔,即使写出来的是一篇烂稿子。如果作品不满意,那就找出毛病,修改错误,学习修辞,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精雕细琢。
先完成,再完善,再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