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句: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的怎样。
阅读目的:感受梵高高尚的灵魂,汲取艺术创作的勇气与灵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在1927年参观梵高画展后,完全被油画深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征服,追随梵高的生活踪迹,历时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
当时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70到80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梵高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是梵高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生命最后两年的作品。作者面对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他是这么形容的: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大地伸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1927年,梵高鲜为人知,连书稿出版都很困难。
这本传记用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感的文字,再现了梵高痛苦而又辉煌的一生,每每读起总是牵扯内心隐隐的痛,泪湿眼眶。梵高不像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丢勒、伦勃朗这些天才画家,他更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世俗眼光中的“笨孩子”,他性格乖癖,偏执、善良、不大合群,在经历了爱情、事业的失败之后,在山穷水尽之时,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可以说画画是他生命的救赎,他的画都是呕心沥血,燃烧生命之作。
正如文题--渴望生活,梵高一次次用力拥抱生活,渴望有一个爱的人,有一份有益社会的工作,过平凡的生活,可生活给予他的是一次次痛击。梵高灵魂高尚,性格纯粹,有孩子般的心性,对爱情对工作认真又执着,直到绝望才肯罢休。他对艺术品有很高的鉴赏力,本可以像他弟弟提奥一样,做个上流社会的画商,安稳地度过一生,但他忍受不了买画人的浅薄无知和商贾习气。在博里那日当福音传教士,与煤矿人同生活共患难,亲眼目睹了人的凄惨境地,并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但一个人是无法对抗整个社会的,他的信仰崩塌--世界上没有什么上帝。
梵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管经历多少次失败,回旋在他脑海里的始终是:我现在应当尝试些什么?什么是最适合于我的?哪里是我在世上恰当的位置?在阅读中寻求无果,在画笔中找到答案。在绘画过程中,他进入到心醉神迷无限满足的境界,忘记了肉体的痛苦和人生的不幸。他夜以继日地画,写生,临摹,描绘低层劳动人民、田园风光;带着画稿四处请教,向印象派学习光和色彩,用一颗赤诚的心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
在他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他就像他的画作《夕阳和播种者》,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坚持下去,是爱的力量,来自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和深厚的兄弟情谊;是艺术的力量,艺术是内心表达的需要,是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作品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