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孩子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读书也应该依书寻发,让我们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的基本方法。
实用型书籍
这类书籍是市面上最被人追捧的一类书籍,像时间管理,财务自由,自我管理等。当然,还有许多“鸡汤”,大家都在喊“鸡汤有毒”,怎么区分“鸡汤”还是“海参汤”或是“王八汤”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判断标准:
1.是否合理可执行
2.结果是否可检验
SMART原则的目标管理中提到,目标必须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合理,时间期限。
读书只是一个过程,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新知,去践行,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越变越好。实用型书籍的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行动。
想象文学
这类书籍跟实用型书籍相反,更多强调感性,不要拒绝这类书籍,不要试图去寻找共识,主旨,论述,只需要发挥想象力,跟着作者步伐,在他为我们铸造的想象空间里自由傲游。
小说
小说是我平时读过最多的类型,但我对外国名著内心是拒绝的,就像四大名著很难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由于翻译的缘故,很多表达并非作者的本意,自然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再加上外国名著主人公名字特别长,而且绕口,时常读着读着不知道谁是谁了,所以总是半途而废。《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快速并且全心全意的读,读不下去也要读。快读就可以摆脱今天记不住昨天书里讲得什么的尴尬。
史诗和戏剧
一个认真的阅读计划绝对不能缺少史诗和戏剧。
我第一次接触戏剧应该就上学时,课本里讲过的《哈姆雷特》和《雷雨》,阅读戏剧是个挺枯燥的事儿,需要运用强大的想象力想象舞台上的场景,但课本上这两部戏剧我记得由为深刻,现在想来,可能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把戏剧搬上课堂”,由学生自己排练,呈现在大家面前,戏剧不再是课本上硬帮帮,冷冰冰的对白,而是一部电影,还是自导自演的。
抒情诗
总觉得诗歌是很高端的艺术形式,觉得很好,就是说不出哪里好,诗歌一般短小精悍,不妨大声的读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会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
表弟学播音主持,所以有机会跟他一起去听著名播音员的诗歌咏颂会,那是一种享受,是艺术对心灵的洗礼,爱上诗歌,爱上一种情怀。
历史书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我比较喜欢把历史书当故事书读,毕竟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那段过往,历史是统制阶级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手段,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广泛阅读不同的文献资料,才能大体了解事实可能的原貌。我们读历史,也许更多的是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做到这些,那么读历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传记/自传/新闻/文摘
传记和自传分为定案本和授权本两类,现在市面比较多的要算授权本,大多是哪个名人成功以后回顾下自己的过往,传授些经验或是思想。我想说的是:“切勿模仿”。《异类》中提到,每个人的成功由许多因素决定,并不是努力一定成功,也不是以往成功的经验就一定适合现在的环境,名人曾经辍学创业,你也盲目跟风,相信我,你会死的很难看。
新闻也是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今日头条,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每天都会为我们推送各种新闻,这种新闻每天充斥这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这些新闻让时间变得碎片化,其实我们看到的新闻可能并不是真相,它是经过运营商筛选后的信息,读之前我们要想清楚,这篇报道是谁写的,不要被各种推送和标题党抢夺走我们太多的注意力。
文摘类是对信息的浓缩,现在像《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越来越少了,文摘也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或以被无纸化的公号替代,我很怀念它。
科学与数学
作为一个“伪理科生”,这类书难度确实很大,还记不记得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微积分,讲函数,这些理论貌似跟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买菜会先求解方程式吗?数学好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学习数学更多的是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最近看《魔鬼经济学》作者用许多数据和统计学原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科学家们甚至利用数学原理来研究时间管理,如何高效利用时间,这对我们的生活就有很深渊的意义了,所以数学和科学是重要的领域,基本的术语和符号不妨尝试做笔记的方式,认真研读。
哲学书
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学习的技巧有两条:
1.像哲学家一样积极主动的思考
2.像哲学家一样论证自己的观点
社会科学
这类书籍最高境界的阅读方法为:主题阅读,找到这一领域相关文献,开始突击阅读,从而了解整个体系的发展。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妨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建议,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广泛的阅读,按照书里的内容践行,期待一次全新的改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