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好社群,第一步必须要深刻了解社群的相关概念和本质,否则你会一直在表面绕来绕去,无法抓住这个领域的核心和本质,会走很多弯路。
吴晓波说:不做社群,未来将无商可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社群?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讲一个对我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社群
这个社群的名字叫上海极风驴友俱乐部,是一个户外社群。
我2007年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无意中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楠溪江3天徒步活动,从此就成了这个社群的铁粉。
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各种线下活动,比如徒步旅行、聚餐、桌游、舞会等,在这个社群里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后来成为我事业上的合伙人,有的直到现在还经常一起去旅行。
最关键的是,我老婆也是在这个社群找到的。从那个时候开始社群就在我心中种下了种子,隐隐约约感觉到社群这样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会大有可为。
你想想这个驴友社群是什么类型的社群?是不是兴趣社群,还有其他类型的社群吗?像产品社群(小米)、顾客社群(VIP顾客群)、知识社群(得到、混沌)、圈子社群(白领俱乐部、老乡)、行业社群(服装行业群)等等都是属于不同类型的社群。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对社群进行定义呢?
为了搞明白社群这个概念,我查了很多资料,答案很多,五花八门,我通过对各种各样社群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提炼,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个比较简单和准确的定义:
社群就是有某种共同属性或者兴趣爱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并且他们之间互相有交叉关系和情感链接。
这个定义里面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理解:
共同属性:基于某些共同标签形成的群体,比如地理位置、白领、男人、女人、小孩等
兴趣爱好:比如驴友、羽毛球、足球等兴趣爱好
共同的目标:一个社群一定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
交叉关系:成员之间是有相互交叉关系的
情感链接:成员之间有比较深的情感链接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驴友社群有什么共同属性?
比如成员都是在上海、都喜欢户外,都是年轻人等等这些都是共同的属性。
兴趣爱好都是喜欢户外旅行。
共同的目标是什么:旅行、交友。
交叉关系和情感链接:成员之间彼此都有比较深的情感链接。
其实,社群自古就有,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从七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到后来的宗教,民族,联邦,国家,企业,社区,家族这些都是社群。
像你现在在微信里面经常看到的什么旅游群,学习群,顾客群,老乡群等等,这些都是社群,社群的概念比较好理解。
那我们顺便再看看最近比较火的两个和社群相关的概念:
一个是:社群新零售。
什么是社群新零售:
社群新零售就是基于社群关系,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供应链重构和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按需定制的新型零售模式。
看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
以用户为中心:社群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产品。
供应链重构,就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线上线下重新梳理融合。
按需定制:按照社群用户的需求来反向定制
另外一个:社群商业模式
社群商业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社群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社群商业模式=IP+社群+场景+分享经济。IP解决流量和信任,社群用来催化用户关系,建立用户信任,扩大用户基础。场景用来强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诱发新需求。
分享经济主要解决社群商业化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用户不仅是体验者、消费者,也是分销商。通过分享模式不仅可以锁定用户,与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还可以通过用户口碑裂变引发同频共振效应。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案例来分析社群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你思考下,这个驴友社群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组织大家一起去徒步?组织大家一起去徒步的目的又是什么?要不是为了盈利,要不就是为了兴趣爱好,要不是为了交友等等,反正是有目的的。
但不管是什么目的,那你首先得让大家愿意一起去吧?那大家为什么愿意参加你组织的活动呢?是不是因为大家相信你,相信这个社群,相信社群的成员。那其他社群呢?是不是都一样。
我再举个例子,你加入我们核裂变社群后,每周都会分享社群商业模式案例分享和社群营销干货,经常会组织线下的各种沙龙、聚会、资源对接等。目的就是让大家互相认识,互相信任,产生连接,产生合作。
所以社群真正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建立连接,增强信任,因为人和人之间只有产生信任了,后面才能有故事发生,才能够成交,才能够合作,才能成为朋友。所以社群的本质就是为了建立连接,强化关系,增强信任而存在的。
如果你对社群商业模式、社群运营感兴趣,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我把对我启发很大的8本和社群相关的电子书发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