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不利语”,源自《笑林广记·世讳部》。
古时候,有一个老人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三女长大成人,各得婚配,为了照顾老人,三家都住在一起。
老人为此还新造了一所房子,以表示对儿女的感激。
有一天夜里,大女婿外出喝酒回来,敲门半晌,因为院子很大,屋内人此时又已沉睡,半天也没有人应答。
大女婿喝了酒本就口无遮拦,等半天没人应门,更是火往上撞,禁不住大骂道:“今日这牢房为何关得这样早?”
大呼小叫了一会儿,家里人听到他的喊话,纷纷出来与他开门。
老人听他如此讲话,很生气,就对二女婿诉说:“我造这房子花了千金,不是容易挣来的,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实在可恶。”
二女婿随口应答道:“确实如此啊,大姐夫说话太过分了。只是咱这房子,如果卖的话,最多不过卖五百金罢了。”
老人听完更加生气,又把三女婿叫来,诉说这件事。
三女婿则不屑道:“话虽如此,但如果有人出价五百金,我劝您还是趁早卖了吧,不然一场大火烧了,连个屁也不值。”
笨蛋评语:
大过年的,不吉利的东西都在笑话里了,剩下的咱老百姓都是大吉大利。
看这架势,三个女婿要么是真不会说话,要么是假装不会说话实则对老头有大意见啊。要不然这一人一句,字字都往肺管子上扎,却是何缘故?
小时候娱乐活动少,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传播途径又多,手机电视电脑一应俱全。那前儿读书时候,业余能有本“杂书”看,就已经觉得幸福如此突然了。所以时至如今,看到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仍然有莫名的亲切感。
故事里的事,总有很多的定式。就像笑话文中提到的一样,四个儿子、三个女婿、五个徒弟,仿佛是标配,只要前情提要写到这些人物,我就会沉迷于接下来的故事。无论接下来的文章是好是坏、接下来的包袱儿是响是蔫,我都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并且觉得十分享受。
这大概已经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了。
再扯远一点,现在的孩子们,最好还是不要形成对于通讯设备的条件反射,如是那般的话,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思考方式。
扯得虽然远,话却并不是笑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