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语
记忆好像一个落满灰尘的房间,有时候你会把那时的相片、那时的对话,甚至那时候的气味打包放进箱子里,认真写好编码,然后一箱一箱摞起来放在角落里。你会想着,等某一天我会记得回来翻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渐渐的你忘记了箱子里面还有些什么,甚至忘记了你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箱子在人间。渐渐的你开始对很多过往都忘记了,细节也都丢在时间里了,这就体现了记录的意义。
而在某一个阶段,过了某一个节点,时间就好似流水般,拥堵的下一秒倾泻而出。比如去年的我觉得时间漫长,但过了研二的点,时间却又走的让我慌张。以前的记录,多的是一件又一件或大或小的事,现在多的是一种心境,多年后回看,可能就是青春期的牢骚与矫情。张爱玲曾作了一个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青春不也如此,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20岁已过了好几年,以前别人问我多大,我脱口而出,现在我得想想。而这个年纪,有的还在读书,有的早已工作,有的匆匆结婚,有的怀抱小孩,有的计划二胎。所以这个年纪的我们,做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是错的。长大后的自己无奈更多,妥协更多,越来越惶恐,越来越不安,间歇性积极,持续性堕落。说来惭愧,生而为人难为人,却总将自己物化,如鱼如犬如微尘。
如鱼篇
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青年”成了贬义,带有污名。我不是标签理论下的产物,我只是怀念过往,被牵绊住的小人物。“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
回首相望,是选择继续向前走还是原地停留。我困于过往的水中,却又依赖于过往的水中。巴克曼的《时间的礼物》曾有一段很好的叙述了这种感觉:“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觉得,故乡是你永远无法真正逃离的地方,但你再也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因为那里不再是你的家,假如你始终没办法和故乡的房屋草木、街道砖瓦握手言和,不妨先试着理解和原谅过去的那个自己,原谅我们并没有成为自己曾经向往成为的那个人。”
我如鱼,困于过往。
如犬篇
大学四年,就发过两天传单,以前的我肆意享受家庭的温暖以及家人的庇护,其实并不是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好像需要自己挣钱了,得学会靠自己了,而是慢慢发现时间嘀嗒不息从未谁停留,是老爸不再轻易背起我,是老妈逐渐混沌的双眼,是小蘑菇喊我小姨了,渐渐地会有一股力量推着你向前走。
很早之前的小时候会因为被数学一道题难住哭,会因为想多吃一块糖哭,会因为想早早穿上裙子哭,小时候的哭有理由,是简单的为了什么。现在以后的有时候关不上冰箱的门,脚趾撞到了桌腿,临出门找不到想要的东西,突然就忍不住掉泪,长大后的哭没理由,是纯粹的不知道为了什么。人人都是大忙人,忙着长大,弄丢了纯真。岁月中的营养,匆忙间吃成了果腹的快餐。那些光阴里本该难忘的故事,就这样紧追快赶,没能抓住我们的影子。
我如犬,奔于生活。
微尘篇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一点接一点地在失去什么,一开始是一颗牙,然后是整副牙齿;一开始是一点回忆,然后就是整个记忆,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直到某个时刻什么都没留下了。然后他们把你最后那部分剩余扔进一个洞里,填土埋起来,然后就完了。
其次,生命的本真状态就是痛苦的,生老病死,人生以苦为主。当人陷入痛苦之中,他的状态更接近生命的这一本真状态。处于痛苦状态,盖因成长、活动和存在,全都免不了与周边环境的争斗和摩擦。
可置于世界中,我们不过如微尘,所经历的不过如云烟,生命就成了一个短暂、脆弱、渺小到令人不忍卒睹的东西,不忍细想。惊恐也罢,绝望也罢,事实就像一块巨石横亘在眼前,不能假装它不在那里,也不能绕开它,怎么办呢?只能强忍着绝望继续在人生的不归路上踟蹰。
我如尘,渺于世界。
结语
我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有时候我会看到别人艰难的走着,想自己也是同样,穿行于清醒与迷茫之中。走路是人的本能,不必思考,闭上眼睛也能走,只是这世上人多了
,就不能闭眼走了,必须小心翼翼。所以,才有了艰辛
,但一个人如果能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那么他总是可以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生活就是一种抗争,看似重复,看似绝望。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不是选这条路,就是选那条路。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只是在人生镜头前留下自己的三两句话。步履不停的人也想找个角落悄悄地吐露心声,静静地缅怀追忆,可睁开眼我们又是赶路人。
在烟台,总有着一段又一段的隧道,初入时的惴惴不安,习惯后的麻木,到出口时的刺眼。我想生活也就像穿过一条幽暗且漫长的隧道,前方究竟是救赎自我的光芒,还是玩弄人心的夜灯?但无论是怎样的末尾,我依旧怀揣着"期盼着幸福"这样的心灵,那道光芒就在隧道的前端,而再长再黑的隧道,也总会有出口。
【将生活带给你的如柠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味般的甘甜】予你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