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就在眼前,一切都不遥远,曾经伴随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故乡是个小镇,那里有熟悉的街道,还有那乡间的小路。
儿时的回忆,历历在目,故乡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小镇有通航的河流,航道在大跃进年代疏通建成,成为利民的工程,为后人称道。从这里,可以乘船到平湖,也可以到上海,四通八达的水运为小镇上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让物流畅通,促进经济的繁荣。那时,航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轮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码头也成为人们人来送往的主要场地。每天中午,轮船的汽笛声响起,小镇上就热闹起来,码头上挤满了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特别是来自平湖的轮船,接客的更多,来自平湖的轮船还带来小镇上所急需的物品、邮件、报纸等,夏天,还有大家喜爱的冰棍。因此,轮船的抵达,是小镇上最受欢迎的事,而码头也成为最有记忆的地方。当年,我离开家乡去内蒙,也是从码头出发去平湖,从平湖到嘉兴,从嘉兴乘专列到内蒙的。
那一天,小镇上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我与二姐披红戴花,成为光荣的欢送对象,码头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欢送小镇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这在当初是何时光匆匆荣幸了,全镇召开欢送大会,我作为代表讲话,是何等荣耀,开完会后即去码头上船,码头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此情此景,记忆犹新,虽然已过去56年了,依然无法忘怀。
小镇上有便捷的公路交通。那时,从小镇上走3里地才能到达海边小镇,海边小镇上通公路,从这里往西可以到乍浦、平湖、嘉兴、杭州等,向东可以到金山、西渡、闵行、徐家汇、上海等地。现在,可以在小镇直通各地了,比起过去要方便得多。公路交通的便捷,已经取代航运成为现在小镇交通的主流。
小镇的街道很热闹。街道上有商店,门市部,新华书店,茶楼、布料店、染坊、缝纫店、五金店、理发店、菜市场、肉店、饭店、餐饮店、手工作坊、中小学校、幼儿园、农机厂、招待所、卫生院、文化站、小戏院、各式小摊等,要有尽有。
在小镇上的里弄与巷子里串门,找小朋友们玩耍,吃饭也忘了回家,直到妈妈四处寻找,这才勉强回家,输了的,下次一定得赢回来,这也是儿时的一种生活。小镇上的街道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无论是晨曦,或是午间,或是夜晚,街上热闹,人多,新鲜的东西多,新闻多,是我最好的去处。去最热闹的地方,看看新鲜事,听听新闻,这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那时的书店生意很好,我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那个年代,图书很丰富,特别是连环画引人入胜,书店里可以租着看,一看就是一个上午。在茶馆里听戏,也是一种享受。大人们在喝茶,小孩们在边上看大人们打牌。白天,茶馆烟雾缭绕,晚上,茶馆里人更多,夜间往往有听书,通过听书,大人们在茶馆里解除一天的疲惫,而我们则通过听书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大人与小孩都有收获。
夏日里,酷暑难耐,晚上日子难过。那时没有空调,电风扇也很少,主要靠扇子与自然风。小镇上,东西两头有两座新建的桥,横跨河流两边,桥上有风,晚上很凉快。因此,晚上在桥上乘凉避暑的人很多。由于桥上的位置有限,需要很早在桥上铺上席子,占上位子,这样可以在酷暑难耐的夜晚,度过凉快的一夜。桥上过夜的风险是睡着了,小心别从桥上掉下去,一旦掉下去,下面是很深的河,就会有风险,因此有些人在后半夜,就回家睡了。
晚上,在弄堂口摆席子,也是夏日里避暑的一个选择。在弄堂口有对流的风吹过来,很凉快,而且就在家门口,既方便又安全,缺点就是蚊虫要比桥上多,每次身上都要被蚊虫叮咬。弄堂口过夜最大的享受就是听大姐讲抓那些惊险的反特故事,这些充满悬念的惊险故事,通过大姐极有天赋的口才,滔滔不绝地讲出来,深深地吸引着你,铭刻在你心里,让你至今难以忘怀。
走在乡间的小路,这是生活的常态。小镇不大,就是个小小的乡镇,四周都是农村,是绿色的田野,一不小心,就走出小镇,一不小心,就走出街道,来到农村。乡间的小路,是绿色的世界,是希望的田野,风光无限。小学的前几年,在乡下读书,周末放假,我挎着书包一路小跑,回到小镇家里,回到妈妈的怀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归心似箭,身边是丰收的稻谷与麦穂,在风中声声作响。夜间回来,田野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像一首雄壮的交响乐,而最响的,则是蛙声一片,童年的记忆是多么快乐啊!
小镇上最难忘的还是学校读书的日子。小学的最后一年与初中,我都是在小镇的学校读的。特别是进入初中时,正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政治活动占据了很多时间,真正读书的时间并不多,开始复课不久,就去了内蒙,开始了上山下乡的新征程。
在初中时,冬天飘雪,泥泞的路上飘扬着雪花,学校里师生话别,开始复课,回到过去的岗位,不再搞跨区串连,组织里的人依依不舍,难舍话别,留下一段段离别的情感。我的心则飞向北国,飞向内蒙古,飞向北疆,向往在祖国的大草原上驰骋,希望离开这个平凡的小镇,在外面的世界大展宏图。这一愿望在大姐与朋友们的策划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梦想成真了。从此,结束学校的生活,离开小镇,告别爸爸妈妈,前往内蒙,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20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