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崩溃?
你经常忙到崩溃却没成果?越努力越糟糕,有这样的时候吗?今天推荐的《轻松主义》教你学会“偷懒”。
我们认为中国足球队踢得很烂,但是看他们在国内和同级的对手踢的时候,踢的很好,但是一到国际赛场就感觉他们连跑都忘记怎么跑了,这是为什么?太紧张了!在国内放松状态反而发挥很好,上了国际赛场太在意要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适得其反。想要改变观念,活得轻松点,不妨看看这本书。
轻松主义核心观点
《轻松主义》豆瓣评分7.1分,它可以说是为人们在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与工作理念。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是《精要主义》的作者,当初因为大女儿出生,他一边要工作一边又想陪伴女儿,在这种高压之下认为人应该要精简自己的事情,需要给事情排序,他写了《精要主义》,但他践行《精要主义》后仍然发现如果只是精简事件,按事件轻重排序,仍然事情很多,很疲惫。后来随着其他孩子的出生,他作为4个孩子的父亲,想为家庭投入更多时间,即便生活已剥离到只剩重要事项,要做的事仍太多。于是他开始思考,不只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做事,应选择最省力的路径,让关键的事变得容易做,这便是《轻松主义》一书的主张。
面对 琐事缠身,困境多多,有哪些策略呢?
策略一:从最微小的动作开始
道德经中有一段特别精彩: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们想做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微小的动作开始。比如说减肥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如果计划做很完美,每天怎么吃怎么运动,一般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不如一开始就只是每天动起来,摆摆手,抬抬腿,少吃几口。更容易做到。 还有对于培养孩子自主持续高效学习,可能搜罗了一大堆方法,恨不得每种孩子都掌握,但是不如简单起步,从“无痛起步”开始,比如想培养孩子养成每天读英语的习惯,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他一定可以完成的最低标准,再设一个最高标准,每天不少于最低标准不高于最高标准。每天先做,孩子能轻松完成最低标准,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坚持。
策略二:与自己的身体自然和解
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松,身体如果长期处于过载状态是很危险的事情。非常容易情绪化表达而非表达情绪。我们要学会偷懒休息,要有随时随地给自己补能和安定的方式。比如说:1冥想:最简单的冥想就是关注自己的呼吸,吐气的时候肩膀落下来。2对情绪说:是的。这也是很好的安定自己的方式。3转念:比如说可能带孩子是消耗,做家务也是消耗,那转个念试试。全然陪伴孩子是补能呢?
总之,要学会给自己留白,就一点点时间,让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呼吸,呼吸就是和自己在一起。还有,每日的消耗要小于恢复,人的心力是有限的,别过度消耗自己的心力,要提升自己的恢复力。
策略三: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加乐趣
工作总有觉得无趣的时候,家庭生活也有很平淡乏味的时候。很多事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时候,那就加点乐趣吧。比如洗碗这件事,不想干又不得不干,那就放点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边听音乐边干,乐趣就来了。工作不得不做,那就边喝茶边做,找到乐子,事情也会轻松起来。
策略四:设计一些有灵魂的仪式感
要让事情变得轻松一些,可以设计一些“板机”,一旦触发“板机”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比如我二姐让孩子早睡这件事,她设计了一个板机,调了个八点半的闹钟,八点半一到,全部灯光都关暗,这个“板机”一触动,孩子们自然就知道要准备睡觉了。就省去了很多催睡觉的闹腾,轻松打造早睡氛围。还有,为了让家庭更畅快地交流,免去每日指责批评,给紧绷的生活松松绑,可以设计一个仪式感:每周日固定茶话会,买好零食、水果,在茶话会时,只聊天享受美食。这个仪式感是一周生活的灵魂啊,给生活松松绑,轻松幸福健康的生活不就来了吗?
最后,一句话书评:《轻松主义》这本书它不是教你偷懒,而是教你用‘轻松’的方式,让重要的事变得容易做,让人生少点内耗、多点成果。写在最后:1.你有没有过‘越努力越疲惫’的时刻?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