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杞)
读书,必须要彻底地探究其中的道理,就像人吃东西一样,要把食物嚼烂了才能够咽下去,咽下去之后食物的营养才能对身体有补益。
这里朱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读书时对道理的探究比作咀嚼食物,把理解透彻道理后对自身的提升比作食物对身体有补益。这体现了一种严谨、深入的读书精神。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从周〕
读经典文献的时候,要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直到把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探究到没有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就好像把前后门都堵死了,没有任何可以遗漏或者疏忽的缝隙,达到这样一种彻底理解的程度才算可以。
经典的传承和学习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像《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文字简洁但内涵丰富,往往一个字就有多种解释和深刻的寓意。为了准确理解和传承这些经典,学者们需要采用这种逐字研读的方法。古人强调对经典文字要“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即从对单个文字的理解入手,进而理解词语的含义,最终把握经典所传达的思想。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道夫〕
将门窗都关闭,阻断外界的各种干扰和诱惑,(营造出一个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这时正是专心读书的好时机。
读书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外界的干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朱子告诉我们,读书时需要有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环境。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强调宁静的环境对于修养身心和实现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学者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螢,"虫改田"〉〕
如今很多学者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书本的文字内容上,专注于书本呈现的信息;却不知道跳出书本文字的局限,从更广阔、多元的角度去思考、拓展,没有关注到与书本内容相关的周边领域、背景、延伸意义等。只有突破这种局限,从多方面去理解和探究书本时,读书才会真正有滋味、有收获。
朱子提醒我们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有更深入的思维拓展。如果只是机械地看书,而不去挖掘书本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内涵,就难以真正领悟书中的精髓,也无法从读书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乐趣。
“学者读书,须是於无味处当致思焉。至於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贺孙〕
学者读书的时候,应当在那些看似没有趣味的地方深入思考。等到各种疑惑同时涌现,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的时候,才能够迅速取得进步。于是感叹道:“‘骤进’这两个字用得实在是太好了,必须得是这样才行。如果只是取得一点点进步,时进时退,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那是成不了事的。就像两军交战,仅仅争夺到一小片十几二十里的小地方,也是没有用的。必须得大杀一场,才是善于取胜。做学问的关键,也是这样的道理。”
朱子强调学者读书不能只关注有趣的部分,对于那些看似无味的内容也要认真思考。只有当学者深入思考遇到诸多疑惑,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时,才会有大的提升。朱子又用打仗来比喻做学问,说明仅仅取得一点小的成果是没有用的,要有大的突破和进展,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看文字,须大段著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淳〕
阅读经典文字的时候,必须充分展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去研读。要振作起精神,挺直筋骨,不能有困倦之感,要如同背后有刀剑逼迫一般,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对于一段文字,一定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就像敲击它的头部,尾部会有回应;敲击它的尾部,头部也会有回应,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不能看着书本的时候好像明白了,合上书本就忘得一干二净;看注释的时候忘了正文内容,看正文的时候又忘了注释。必须把这一段文字彻底理解透了,才可以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这段话朱子讲阅读经典的正确方法——一种极为专注、深入且系统的读书态度。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字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强调对文字的理解要全面、透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把握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做到首尾呼应、融会贯通。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读者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避免一知半解和碎片化的学习,培养读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入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