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出门前,最关心的是当前的气温,以此来决定穿什么衣服。如果要出远门,可能会看未来很多天的气温变化,这时就需要准备行李箱,多带一些衣物,随时增减。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出远门的场景毕竟不多,频率也不高。所以,当前的气温跟绝大多数人的关系,比未来很多天的气温跟人的关系更近。
如果把当前的气温类比为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未来气温类为成国际环境,很显然本地的生存环境跟你当前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时代生活,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不被宏观的动荡裹挟,不用大人物的视角生活。否则,你的情绪天天风雨飘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宏观视角不重要,而是要用宏观视角来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变化对自己所处环境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可以未雨绸缪。
至于怎样改变宏观环境这种课题,普通人无法改变。如果过于注重这种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情绪只会带来无尽的内耗。
所以,不要被那些大话题裹挟,要有能力体会身边小事的价值,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定义话题,要有能力在一花一草、在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中找到乐趣。
用知识投资自己,通过做好身边这些一件件可控的小事,「内在掌控感带来的确定性」就是在未知变化里能够不断探索的定海神针。
其实,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很多人经常说:“这一切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总是这么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就是远的语言的特征。
它们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化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除了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相反,近的思维却是生动的、丰富的,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的。
比如在写方案的过程,方案里要多用名词、动作,少用形容词。因为这些具体的名词、动词,跟事实的关系更近。而形容词,往往是个人的感受,跟事实的关系更远。
只有根据事实制定出来的行动策略,才有可能解决真问题。如果只凭感觉,就很容活在想象营造的虚妄中,失去检验现实的能力,甚至产生幻觉。
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接地气,就要看这个人的「观点」,是不是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得多了,自然也就由近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