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胡适追思母亲的散文名篇《我的母亲》。作为读书识字的人,居然从来没有读到过这篇作品,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未在深谋远虑方面胜过胡适的母亲,我感到有点愧疚。所以,写这篇文章,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胡母教子的智慧。
胡适幼年丧父,其母23岁就守寡了,承担起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担。然而胡适的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待人仁慈又不失气节,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一个优秀代表,对胡适的成长起到了重要影响。那么,胡适母亲有哪些堪称优秀的教育方法呢?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圣人说,吾一日三省吾身。这件事交给自己做,是往往成不了事的,何况胡适当时还是小孩,所以母亲采用了类似“早课”的方式,促使胡适反思,可以说深得圣人之旨。但胡适母亲并不一味说教,该教训时也不惜下狠手: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现在教育界都在反思讨论是否要适度容忍体罚,我想这事情不会有结果,因为时代已经进步了,不可能开倒车。早在100多年前的1919年,鲁迅就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鲁迅强烈反对把孩子当做私产、对孩子生杀予夺肆意妄为的错误做法。而一旦容忍体罚,尺度就难以把握。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人们的教育理念慢慢跟上了鲁迅当时的所想,现代法律也不会允许虐待儿童的发生。但不得不承认,体罚在传统教育中,也有一席之地,胡适的母亲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当然,体罚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胡适的母亲知道因事而异。她不会任性粗鲁,也不会借机发泄自己的愤怒,只对重大错误,才大下棰楚。这就相当于给胡适画了红线、底线,教导他有些错误性质严重,必须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必须当天解决,绝不过夜!她不许孩子哭,“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母教育孩子的原则性和方法性。
胡适因此还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就可以看出胡母是如何“慈母兼任严父”了。一般人很难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自由转换,不是专严,就是专慈。更有甚者,严慈失当,该严而慈,该慈而严。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当然是手足无措而最后无法管教了!而胡适的母亲能够兼任而转换得当,可以说是需要非常大的智慧和定力的。
古语说“慈母多败儿”,如果由着仁慈的本性来,孩子会少一分戒惧,多一分任性,而胡适的母亲很好地把握了分寸。而中间所受的种种委屈和伤心,她都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
这就是胡适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