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关于朋友名言流传很多,那朋友有什么属性呢?
不外乎两种: 外在资源属性和内在价值属性。社会说的朋友属性更倾向于建立在诚信和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利益交换或资源交换的关系。虽然说出来有点赤裸裸,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而小孩子的朋友关系大多弱化了外在功利性,更注重内在价值属性。
心理学中对朋友关系一般指个人内在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价值感,,对自己评价,感受,期待等的外化。
那么当孩子与朋友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首先,家长不能以自己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了解孩子与某人交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年纪比较小的一般是以距离近的,够得着的;年纪大的一般有性格上的互补性或相似性。互补性指与自己性格类型相反的,比如内向的喜欢与外向的交朋友;相似性则指相同相似的性格类型。
其次,先共情,再说事。共情指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ta的感受,体验ta的相法,思维。孩子对情感感受一般都是比较细腻的。
再次,“跟方向,走小路”,所谓“跟方向”指跟着孩子的情感,“走小路”指具体化事情的过程。跟着孩子情感让孩子有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从而愿意说出事情具体过程,过程具体化了才有助于找到问题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再再次,引导孩子思考,做其它方面可能性的探讨。学会打开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
最后,开放性结束谈话,结束前再次共情。接受前再次共情,让孩子再次感觉到是被接纳和理解的。开放性结束是指不是给孩子直接命令性的建议,而是让孩子在沟通中发现找到自己想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