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产品?
产品,就是一个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
这句话看着挺朴素,好像天理如此。但是自己前几天就被工作上的导师说,功能开发出来了,交付出现竟然没有放入口,我就是陷入了自己的习惯中围绕自己的领域干事情了。所以,很多人把产品迭代,变成了功能强化、科技升级、质量改善,而唯独看不到他们对用户难题的关注。
另外,我们通过产品在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会引发用户的另一个问题。这种现象还是挺普遍的。
做一个好产品,不是它自己的优化和升级,而是对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的优化和升级。产品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把用户的难题放在问题核心的核心,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个真正的产品。
一个产品,不是一种空泛的承诺,它应该有明确的边界。
在一个用户难题面前,好产品的特质是:谦逊、节制。不管面对的那个要解决的问题看起来有多大,产品都试图用一个小得多的、有边界的方案来解决它。
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事。如果想要把这件事做好,也得有边界,就是“随时表扬、定期批评”。表扬可以看到就做。但是批评呢?小学生,一个星期一次,中学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一次就够了。但是要定期。每周一次的谈话也有流程:先表扬,再指出问题,再谈纠正建议,最后达成共识。
好产品,就是一个好展览。
展览是在万事万物的洪流中,选取一部分片段,确立清楚的边界,塑造一个体验。
做产品的五个原则:选择片段、塑造感受、设计流程、确立边界和赋予意义。
第一个词:片段选择
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给特定的人看。
策展人看世界的方式,不是农夫式的,守着一颗种子变大,变成一片田野。策展人看世界的方式,是探险家式的,在月球上只切出一块岩石,带回来给地球人看。
所以,“策展”是为世界制造景观。
这是策展人,也是产品人的第一个任务,选择。
第二个词:塑造感受
什么是“展”?就是展开,把抽象概念展开成感性材料。
进入展览情境的人,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深层理解力,只需要调动感受力和服从力,就可以完成和这个场景的连接。
第三个词:制造流程
一个展,对于观众来说,必须是可以“经历”的。
所以,它必须是在时间上延展开来的。
即使很短,即使是在线上,也应当是完整的“经历”——
从得知,到参与感被唤醒,到一站站的感知过程,再到终结和惜别,再到对下一次的期待。
第四个词:确立边界
一个展,不能是一个永久景观,而是一个临时性景观。
它像“沙画”一样,随时创造,随时抹掉。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反复同频再现,所以期待。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世博会”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的,都要拆除。
策展,必须是一个魔术。创造了,然后又不见了。让世界期待下一次创造。世界上没有一场展览是不结束的,不结束的展览就没有灵魂。
第五个词:赋予意义
更准确地说,是为用户建造一个有意义的“情境”。
所以,这个意义不是虚空的,而是部分用户可以认同,可以参与的,具有行动号召力的。
想一想,过年是不是符合上面五条:
- 在一年365天中,选出一天,作为节日。这是片段选择。
- 必须把过年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素材。比如中国结、灯笼、鞭炮、灶王爷、饺子、年糕、难忘今宵。
- 必须有一个流程,让人可以经历、跟随、期待。从腊月小年开始,一直到元宵节落幕。
- 必须有边界。空间上,在家里或者在集体中才算过年。在时间上,它必须是要消失的。
- 意义:大团圆。
一个产品之所以可贵,一个展览之所以成为景观,就是因为它是反本能的。
人的本能,是无止境地索取资源,无边界地释放欲望。而产品设计,就是要遏制这样的本能,确立这个边界。
什么是产品?
第一,产品是用户难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第二,怎么解决?通过给用户做一个展览。让他忽略不重要的事,在真正重要的事上确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