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一、张九龄其人
张九龄自幼聪慧,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702年登进士第。
但早期仕途不顺,曾因得罪宰相姚崇而一度去官归养。后因修大庾岭路有功被召入京,逐渐升迁。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之位。
在任期间,他主张选贤任能,整顿吏治,设置十道采访使,监察和督促地方行政和司法。
张九龄敢于直言进谏,在安禄山违反军纪及牛仙客、张守珪等官员的任用上,多次与唐玄宗发生矛盾,后于736年被罢相,737年因“举非其人”被贬为荆州长史,740年卒。
文学成就
1. 诗歌创作: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致深婉,淡雅凝练,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如《望月怀远》《感遇》12首、《杂诗》5首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2. 推动文坛繁荣:张九龄对唐朝文坛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唐玄宗誉为“文场之元帅”,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都受过他的举荐,他所开创的清澹一派诗风,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其诗写作特点
1. 托物言志,象征寄托
这两句以“兰叶”“桂华(桂花)”为核心意象,借自然景物的特性寄托人格理想。
兰草在春天枝叶繁茂(“葳蕤”),桂花在秋天皎洁绽放,分别对应春夏的生机与秋冬的清雅,既写自然之景,又暗喻君子在不同境遇中始终保持的美好品格——兰草象征生机中的谦逊舒展,桂花象征清冷中的高洁明亮,将个人对“君子之德”的追求融入景物描写,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2. 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澹高远
诗句语言简练素净,无华丽辞藻堆砌。
“葳蕤”“皎洁”等词精准描绘景物形态,却不显雕琢,如“兰叶”“桂华”的意象本身便带有天然的清雅气质,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这种“清澹”并非平淡,而是通过朴素的语言传递深远的情致,符合盛唐前期诗歌从初唐绮丽向盛唐清新过渡的风格,也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素练质朴,寄托深远”的典型特征。
3. 情景交融,时空呼应
“春”“秋”的时间维度与“兰叶”“桂华”的空间意象形成呼应,既展现了自然时序的流转,又暗含君子品格在不同时节、境遇中的恒定不变。
春兰的蓬勃与秋桂的皎洁,一荣一洁,刚柔相济,在景物对比中强化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主旨——美好的品格源于自然本真,而非为了外在的赞誉或依附,情感与景物的结合自然而深刻。
4. 格调高远,寄慨深沉
作为盛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张九龄的诗歌常于写景中融入对人生、世事的思考。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自我期许,暗含对官场纷扰的超脱与对内在品德修养的坚守。
这种将个人情怀与普遍人生感悟融入自然景物的写法,使诗歌格调高远,余味悠长,对后世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寄情于景”创作有重要影响。
三、其实写作背景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创作于他政治生涯的关键转折期,其写作背景与诗人的人生境遇、思想心境密切相关。
1. 政治失意与人生反思的背景
这首诗约创作于开元后期(736年前后),此时张九龄正经历从宰相高位到被贬外放的人生转折。
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拜相,任内以直言敢谏、坚守原则著称,曾多次反对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安禄山等奸佞或有争议的官员,因而逐渐失宠。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因“举非其人”的罪名被贬为荆州长史,彻底退出中央权力核心。
《感遇》十二首多为他贬谪期间所作,是对官场沉浮、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2. 借物明志的创作动机
诗人在政治失意中,通过自然景物寄托自我品格与理想追求。
诗中“兰”“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君子之德的经典意象(《楚辞》中便以香草象征君子)。
张九龄以“春兰葳蕤”“秋桂皎洁”描绘草木在自然时序中舒展本性、保持清雅,实则暗喻自己即便身处逆境,仍要坚守内在品德与操守,不为外界荣辱所动。
后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直接点出主旨:美好品格源于自然本真,而非为了依附权贵、追求功名(“美人”此处喻指当权者或世俗赞誉)。这既是对自己从政初心的重申,也是对官场趋炎附势之风的含蓄批判。
这首诗大概是张九龄在政治受挫后,以自然意象抒怀明志的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也暗含对现实境遇的感慨,风格清澹而寄慨深沉,成为盛唐“托物言志”诗歌的典范。